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精)
ISBN:9787100243735
作者:作者:邓启耀|责编:史慧敏
定价:¥208.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50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色、相与音声:求问佛教艺术
  一、为什么拜佛:俗人眼中的佛像
  二、“外相”与“内质”:当代都市寺僧眼中的佛教艺术
  三、“妙有”与“真如”:佛性如风
  四、画僧与乐僧:以像通灵和音声事佛
第二章  非文字弘法的表达与认知:佛教知识体系建构及传承的另一脉
  一、佛教弘法中的图像文献
  二、空间认知
  三、信仰的多重觉知场域
第三章  象、识、悟:非文字识见与觉知
  一、有相、无相与超逻辑
  二、眼识、视境与转识成智
  三、体悟、内观与觉知力
第四章  华严妙相:释迦说法的视觉表达
  一、不可见与可见的法会
  二、不可言说的言说和觉知
  三、不可思议处的思议
第五章  天衣无界:古道与佛教造像服饰风格的空间脉向
  一、北方丝绸之路与犍陀罗风佛教造像
  二、东南亚大通道与秣菟罗风佛教造像
  三、孟加拉湾-南海海路与阿玛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
  四、从亚到欧:佛教造像传播的逆向空间
第六章  外相与心法:达摩的衣钵“信体”
  一、“心”不可见,以何“证心”?
  二、作为心法“信体”的达摩衣物
  三、“诫绝传衣”的达摩“悬记”
  四、“只履归西”:鞋的象征
第七章  于相、离相与无相:惠能的法空衣灭
  一、“于相”:衣为信体
  二、“离相”:置而不传的衣钵
  三、“无相”:法空衣灭
第八章  《南诏中兴画传》与佛教密宗传入南诏核心区域的一次文化突变事件
  一、白袍老君还是袈裟梵僧?两种文本的世俗指向
  二、变服从俗:密宗传入南诏时的在地化适应
  三、阿嵯耶之“化”与中世纪滇西族群的社会文化变迁
  四、熔鼓铸圣:信仰转型的文化象征
  五、来自异域的阿嵯耶观音如何成为“大理福星”
  六、展衣夺土:取代罗刹的观音
第九章  剑川石宝山石窟与佛教密宗俗僧“阿吒力”
  一、“阿吒力”和“舍由”
  二、阿吒力的曼荼罗
  三、生:“阿央白”,人出来的地方
  四、死:地藏王的助手
第十章  文化认同与艺术重构:《大理国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图》文化意象比较
  一、多元与一体:原作和摹本的时空差异
  二、灵聚之地的信仰:原作与摹本的意识形态差异
  三、王者与禅者:原作和摹本的权力关系差异
  四、“类附”的诸“蛮”:原作和摹本的族群认同差异
  五、“妙出于手,灵显于心”:原作和摹本的艺术风格差异
第十一章  袒饰与严妆: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化流痕
  一、模特儿是谁?
  二、袒饰的“童子身”
  三、袒服之辩与广袖深衣
第十二章  手势与手印的文化意象
  一、手的表达与文化系统
  二、手印的“语汇”“修辞”与文化意象
  三、生活中与仪式中的手印功能
第十三章  燃灯意象:仪式化民俗与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
  一、佛性遍在的灯海:南传上座部佛教“赕佛”
  二、再造光明梦境:藏传佛教的酥油灯花节
  三、慧灯破诸暗:汉传佛教传灯法会
第十四章  无象之相:佛教祭礼乐象观想
  一、转世与换寿:闻声幻化的生死相
  二、往生与救赎:灵魂度引的出离相
  三、禅境与俗界:梵乐入世的众生相
第十五章  由礼入俗和以俗复礼:梵乐的复原与功能转化
  一、乐曲:梵音俗调
  二、乐器:礼俗和鸣
  三、乐制:皇权民用
  四、乐人:僧俗杂处
  五、剧场: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
第十六章  被“隐于市”的丛林:城市佛教建筑的文化记忆和当代境遇
  一、被“隐于市”的丛林
  二、分隔、融入与衍生
  三、建筑,然后“记忆”
第十七章  “禅武”入世
  一、少林功夫与世俗权力
  二、少林功夫与文化产业
  三、功夫外的“功夫”
第十八章  佛教艺术“新遗产”的再造
  一、前1500年的艺术遗产
  二、“后1500年留得下来的东西”
  三、宗教艺术创制的精神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语境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论著
  三、提供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的寺院、遗址、博物馆及展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