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与世界
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化与埃及文化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
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的比较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
体系网络与中国历史上的分合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
中国的特质
中国历史特质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
从考古学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面貌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文化与亲缘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
神祇与祖灵
汉之为汉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动
历史与变化
历史与变化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我们走向何方
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态度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
元中都考古怀今
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
中国中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转变
编后记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节选)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专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可有下列的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细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 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 ;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一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观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 ;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 ;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 ;五行相生相胜,也是不断进行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