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一章 击浪少年
第二章 体育新星
第三章 变“强迫运动”为“主动运动”
第四章 体育教学升级了
第五章 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六章 春田学院进修之旅
第七章 在清华的第二个五年
第八章 运动的迁移价值
第九章 “失而复得的“教授”头衔
第十章 百花齐放的运动
第十一章 曲折的奥运之路
第十二章 最长情的告白
第十三章 教育长征
第十四章 家庭体育教师
第十五章 云南体育风云
第十六章 千秋耻,终当雪
第十七章 第一堂体育课
第十八章 我的干劲更大了
第十九章 运动盛会
第二十章 健康工作五十年
第二十一章 全国的马约翰
参考书目
编导手记
在福建省的厦门岛西南隅,有一座与厦门岛相隔600米的小岛,小岛上有一处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在明朝时得名“鼓浪屿”。这座海礁嶙峋、岸线迤逦的风情小岛成为一片音乐的沃土,孕育了100多个音乐世家,岛上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有着“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美誉。
19世纪末,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一大批外国领事、传教士进入了厦门和鼓浪屿,他们被鼓浪屿的阳光、沙滩和海岸吸引,开始在岛上修建房屋。这一时期的鼓浪屿,建筑密集程度并不高,岛上有很多空地,本地人的村落静静地扎根在低地上。
1882年10月10日,鼓浪屿的一个普通基督教家庭迎来了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为他取名马约翰。
山水环抱的鼓浪屿成了马约翰成长中的一个乐园,他从小就喜欢在户外活动,他的家离海边很近,推开家门跑步100多米就到了海边。马约翰经常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到海滩上玩水、捉鱼虾,他们在水里游泳,一游就是几个钟头。海浪打过来,他们都不害怕,反而更加欢欣雀跃。
马约翰常常跟小伙伴一起在山上跑跳,他们一起爬树,一起钻山洞,这群自由的孩童常常不到天黑不回家。马约翰在学习大自然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让身体得到了锻炼,他的体质在鼓浪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身体像小铁锤一样结实。
马约翰的童年沐浴在阳光中,自由而畅快,然而这段快乐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生活很快因为双亲的陆续离去而增添了数层阴霾。就在马约翰3岁时,母亲不幸离世,还在懵懂时期的马约翰从此便没了母爱。4年后,让家里雪上加霜的事发生了,马约翰的父亲去世,家里最后的顶梁柱也塌了。马约翰从此成了孤儿,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哥哥保罗相依为命,兄弟俩在亲友及教会的救济下,得以生存,慢慢长大。
在鼓浪屿长大的普通人的孩子,很少有上学的机会。马约翰到13岁时才开始上私塾,他在1954年所写的《我的健康是怎样得来的》一文中说道:“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我到13岁才入学。一跨进学校大门,就看见所有的同学都是脸色苍白、文质彬彬的。最难过的是左看右看全是些房子,连一点草地也没有。我最熟悉和最喜爱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发生变化。但我却想尽了办法来锻炼,没法跑跳,我就跳凳子跳木桩,总之我是不愿意成天坐着不动的。”
马约翰不愿意像一些同学那样整天呆坐在教室里,他想办法来锻炼,也带动了一些同学和他一起运动。那时的马约翰连“体育”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过,他却自有一套独特的锻炼方式。这个时期的“体育”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还局限在军事体操的范畴内,只作为一部分特定人群的锻炼方式。
明清两代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段鼎盛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也成为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传统的蹴鞠、击球、捶丸这些体育活动逐渐走向衰弱,而角抵、龙舟竞渡、棋类、秋千、风筝、举重、踢毽子、跳百索等体育活动开始在民间普及,逐渐流行起来。
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尝尽国土沦丧的耻辱,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魏源写下《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地指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从书中的养兵和练兵的方法里,可以看到近代军事训练活动中最早引进的近代西方体育形式——“兵式体操”。“兵式体操”由此冠上了体育的名号,让中国人在最初朦胧的体育观念上,对其打上了浓浓的军事烙印。
洋务运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引进了西方近代体育,以洋操、洋枪、洋炮为主要训练内容,开始编练新式军队。19世纪末,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学堂大多依照国外同等学校来设置学生的课程,许多学堂都有体操课程。北洋水师学堂所教的体操最初为德国操,到了戊戌年间改为英国操。北洋水师学堂的体育课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栏比赛、算术比赛、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等项目,还有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等项目。
不久之后,维新思潮开始涌向全国,国人们从更深的层面上意识到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还有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
1904年,晚清政府公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由此,近代西方体育开始从军队走进中国学校的课堂。到了1906年,清朝政府学部又通令全国各省,在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五个月毕业”的体操专修科。在辛亥革命前,许多即使是寺庙办的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体操课。“体育”逐渐确立了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流地位。
1900年,18岁的马约翰和他的哥哥马保罗被送到了上海,兄弟俩在基督教青年会办的明强中学读书,开始了真正的学校生活。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马约翰考入了当时有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在当时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学校,开启了他的体育人生。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