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董守义/百年巨匠
ISBN:9787119140520
作者:编者:陈宏//曾丹//陈瀚|责编:蔡莉莉//马若涵
定价:¥58.0
出版社:外文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27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篮球启蒙
第二章  南开授业
第三章  春田求学
第四章  篓子球队
第五章  南开五虎
第六章  《最新篮球术》
第七章  响彻赛场的爱国之声
第八章  奥运征程
第九章  西北联合大学
第十章  战火中的体育斗争
第十一章  解放前夕的奥运会之战
第十二章  为人民服务
第十三章  奥运会上的第一面新中国国旗
第十四章  第一任中国篮协主席
第十五章  国际奥委会之争
第十六章  “一个中国”的前哨站
第十七章  墨尔本奥运会大撤退
第十八章  告别国际奥委会
第十九章  体育盛世
参考书目
编导手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1895年,董守义出生在河北蠡县郑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父母为他取名兴顺。十年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历史大变局,晚清政府废除了科举考试,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落幕,新学取代旧学,逐渐在全国兴起。
    1906年,11岁的董守义进入了郑村小学读书,他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和《论语》了。
    1907年初,董守义考入了河北保定的同仁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第一次接触篮球运动,就很快被这个钉在树干上的竹筐深深吸引了。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新来的体育教师把两只没有底的竹筐钉在操场两端的树干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教大家玩一种新游戏——筐球。”
    体育教师双手持球,从腰前向前上方投出,球划出一段漂亮的弧线后,落入了竹筐里。孩子们惊喜地欢呼着,迫不及待地加入这项运动。随后,体育教师教他们拍球、运球、传球……
    董守义第一次抛出的球竟然神奇地落入了筐中,他迷上了这个新奇的游戏。一个明朗的午后,董守义依稀记住了体育老师大喊的几个词汇:“拼搏,坚持,友好,合作。”当时的董守义或许还在懵懂中,或许在心里问过,这几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叫筐球的游戏会深深吸引我?
    篮球起源于美国,在1891年12月25日由美国春田学院的教授
    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在1895年传入了中国,这项新运动首先在沿海城市天津、上海、广州的青年会中出现。
    天津是中国开展篮球运动最早的城市。早在1895年9月,北美青年会派遣美国人来会里博士(中国名字叫李昂)来到中国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同年12月8日,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北洋医学堂成立,青年会成立前后,会所里举行了“筐球”(篮球)游戏的表演,引发了众人的浓厚兴趣,篮球运动首次传入了中国,天津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篮球之乡。
    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篮球逐渐正式成为一项体育运动。一些青年会为会员增设了篮球班,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关注,随后,篮球被推广到一些学校,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几年过后,篮球运动出现在了1904年的第三届奥运会的表演赛上,篮球比赛也日渐盛行起来。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中记录着关于早期篮球运动的情况:“会员对于篮球亦极感兴趣,故一时有成为群众运动的气概。但在玩篮球以前,他们的一番姿态很是可观,他们必须盘好自己的发辫,修短长长的指甲,把不便利的长袍脱去,这样,他们就把书生的尊严放弃,而换上一副高兴活泼的姿态了。”
    董守义儿时拾柴、打草、爬树的生活练就了他强壮的体魄,使得他在篮球运动中有着很强的体能优势,动作敏捷,身手灵活,他的篮球技艺很快在同仁学堂里小有名气。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被迫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大门,许多城市成为通商口岸,一大批教会学校开始涌入中国,这些教会学校成了田径、球类、体操等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当时,中国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和体育场地的限制,体育在学校里和音乐、劳作、美术一起,被贬称为“小四门”,不受重视。基督教青年会为了传播其宗教福音,借用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发展体育,利用体育运动吸引青年到教会为帝国主义服务。
    董守义曾明确指出:“基督教青年会里的洋人实际上操纵着早期的中国体育事业。”他在《奥林匹克与中国》一书中提到:“清末民初虽有一些提倡新学的人也提出过德智体三育之说,但是对于体育至多也不过看成是新学堂里的一项学生的游戏,事实上是很少重视的,当时的政府当然更不会管这种玩意儿了。因而给基督教会一个可钻的空子,它通过青年会事实上操纵了当时的体育事业。”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