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一章 孩子王的革命启蒙
第二章 在清华的热血时光
第三章 呼唤一张平静的书桌
第四章 反逮捕斗争
第五章 辗转南北
第六章 赴任清华校长
第七章 因材施教
第八章 “双肩挑”的辅导员
第九章 两种人会师
第十章 硬核”教育计划
第十一章 电子计算机的“零到一”
第十二章 “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
第十三章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第十四章 “六十条”“五十条”“四十条”
第十五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十六章 重回教育一线
第十七章 留学教育的破浪者
第十八章 全面教育,全面开花
第十九章 功成身退
参考书目
编导手记
高塍镇是江苏宜兴的一个水乡小镇,青黄石皮铺就的小街弯弯曲曲,潺潺水波上,石拱桥倒影斑驳,这里就是中国教育部原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先生出生的地方。
1913年9月7日,在高塍镇务农的蒋焕坤喜得第二子,男孩的诞生意味着这个家庭将会多一个壮劳力,他非常高兴,为男孩取名蒋南翔。
蒋南翔从小天资聪慧,有惊人的记忆力,凡是他经历过或是看过的东西,都能记得清楚且牢固。他六岁时就被送去高塍小学读书,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喜爱古典文学,在课堂上总是积极提问,很受老师喜爱。在这段求学过程中,蒋南翔求知的心获得了极大满足。
那时的蒋南翔在邻里乡亲中还颇有一番“影响力”。宜兴市高塍镇文化站原站长杜乃是蒋南翔的邻居,他的住处与蒋南翔家只有一家之隔,一提到小时候的蒋南翔,他毫不犹豫地奉上了一个“尊称”——孩子王。
在简陋的篮球场上,时常可以看到在飞奔、运球、投篮的蒋南翔,到了晚上,蒋南翔喜欢玩游戏、打擂台。在擂台之上的蒋南翔胜了不下台,败了不气馁,后来斩获了一个“擂台大王”的称号。
精力旺盛的蒋南翔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着他的课余时间,活跃在各种运动和游戏活动中的他颇有一番小将风范。蒋南翔在这群孩子里,年龄不是最大的,说话却极有分量,他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极强的领导力。在学校里的蒋南翔和同学亲如兄弟,很有号召力。邻居们对这个孩子王的评价很高,认为他长大后,必将有一番作为。
蒋南翔有一个快乐学习和自由成长的环境,是父亲全力支持的结果。父亲蒋焕坤小时候只念了两年私塾,就辍学参加劳动。他经历过幼年失学的痛苦,就不愿让孩子们再尝到其中滋味,他一直省吃俭用,拼尽全力供养蒋南翔弟兄几人读书。后来,大哥蒋南松考上了上海公学法律系,三弟蒋南群考上了四川大学农学院,蒋南翔则考上了清华大学。
蒋南翔共有兄弟姐妹六人,除了大哥蒋南松和三弟蒋南群外,蒋南翔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由于家里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父亲并没有让蒋南翔的妹妹们上学读书。大姐蒋瑞玲和二姐蒋瑞璋都顺从父母的安排,嫁人后一心操持家务,成了贤妻良母,唯有小妹蒋寒梅敢于发声,反抗不公的旧思想!
“爹娘偏心,男孩子能上学,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上学,实在太不公平了。”蒋寒梅向二哥蒋南翔抱怨。
蒋南翔赞许小妹的反抗精神,还表明了态度:“这是封建思想,家庭男女不平等,我们兄弟都是反对的。”
蒋南翔一直把妹妹上学的事记在心上,除了在言语上安慰小妹,他还在暗地里帮妹妹争取合理的权利。他三番五次去找父母理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最终,蒋南翔的努力总算有了回应,父母同意让蒋寒梅上学读书了。
不久之后,蒋寒梅顺利进入高塍小学读书,与二哥蒋南翔从反抗封建思想的战友变成了学习知识的校友。蒋南翔在欣喜之余,仍不忘细心叮嘱妹妹:“上学后,你要懂礼貌,勤奋读书。”
蒋寒梅回忆家人时说:“那时大哥对我只是严厉训斥,三哥好玩不管我,只有二哥南翔很关心我。他那和蔼可亲,谆谆教诲,音容笑貌,记忆犹新。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家里多次争论,反对封建,都是南翔二哥发起的。”
1926年秋,蒋南翔从高塍小学毕业,这位邻居眼里的孩子王,改换了主阵地,来到了宜兴中学,他即将在新的成长阵地里迎接一场新的思想冲击。
宜兴中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宜兴精一中学,“精一”二字来自《书经》中“惟精惟一”的古训,学校以“亲爱劳苦”为校训,以“亲其师,爱其友”,“劳乃体,苦乃心”作为全校师生的行动准则。这所学校学风浓,思想新,师生关系和谐,吸引了不少进步青少年到此求学。
宜兴中学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学校在日常教学之余,还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设置的紫砂课、木工课、民乐课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些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蒋南翔在这里很快找到了新的爱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蒋南翔被二胡上两条弦拨出的声音深深吸引了,这个始于唐朝的民族乐器发音圆润甜美,悦耳动听,近似于人的歌声,能演奏出细腻深沉、慷慨激昂、欢快活泼等多种风格的乐曲,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蒋南翔受兴趣驱使,很快学会了这门乐器。
蒋南翔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把他从单纯的世界里惊醒。现实生活的血腥和残酷猛烈地冲击着他单纯的心灵,他亲历的这段课本之外的故事,让他快速成长了起来。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共产党员史乃康上任宜兴中学校长后,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他在语文、历史和党义课上公开讲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调查社会生活,了解贫苦农民受剥削和压迫的真实情况。
这一系列的思想宣传和实践行动感染了全校师生,学生们纷纷燃起革命热血,想要投身其中。10月10日,宜兴中学的学生在体育场举行纪念会,当场喊出了“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还高唱起运动会的会歌:“趁此秋收的好时光,大家来啊!西城麓有广场,广场一片胜康庄。任尔歌,任尔舞,南山无复白额虎,世路崎岖多豺狼……”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宜兴中学快速扩燃。
20天后,一场农民武装起义的革命行动开始了。宜兴中学的教师万益作为宜兴起义委员会总指挥,在蛟桥北边的县政府门口连开三枪,发出了起义的信号。“农民革命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响彻全城,万益带领农军首先攻占了县署和警察局,控制了全城,最后,他在县署前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宜兴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苏维埃革命政权——宜兴县工农委员会正式成立。万益以工农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废除旧政权”“一切权利归工农委员会”。
宜兴农民起义打响了江南秋收起义第一枪,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恐,他们立刻调集重兵对这次起义进行强力镇压。11月5日,万益等人在转移过程中不幸被反动武装组织逮捕,宜兴农民起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失败告终。
而万益从被捕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庭询之时,坚贞不屈,软硬不吃。国民党从他身上拿不走任何机密,能拿走的只有他的生命。11月22日,万益在宜兴县城体育场英勇就义,年仅25岁。
P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