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一章 成长之路
第二章 教学启蒙
第三章 川沙启航
第四章 创办名校浦东中学
第五章 实用教育蔚然成风
第六章 教育考察寻病因
第七章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第八章 创办中华职业学校
第九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
第十章 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诞生
第十一章 二度逃亡
第十二章 开拓乡村职业教育
第十三章 抗日救国的先声
第十四章 国难来,我再生
第十五章 战火中重生的职业教育
第十六章 “卖烧饼”的和事佬
第十七章 延安归来
第十八章 天快亮了
第十九章 在“化私为公”中摸索前行
第二十章 函授教育的突围
第二十一章 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
参考书目
编导手记
川沙位于富饶的长江河口三角洲,北接长江,东面靠海,水陆交通发达,隶属江苏省松江府,称川沙厅,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称县,后来归属上海市。很难想象,如今中国最为发达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在一百年前还是一片渔村。内史第,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这座古韵十足的三进宅院是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就出生在这里。
生来伴我菊花黄,拚共西风战一场。
温暖母怀忍回忆,呱呱三日便重阳。
黄炎培为纪念自己的出生之日写下了这首诗。内史第原是黄炎培的姑祖父、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沈树镛的住宅,作为金石学家,沈家的宅第自然不凡。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曾赞叹:“川沙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
得益于黄家与沈家的亲戚关系,黄家四代人都在这座书香宅院里生活。有趣的是,内史第不止走出了黄炎培这一位名家大师。1890年,这里第一进沿街的三间房里,迎来了一家不凡的租客——宋耀如夫妇,夫妻二人相继生下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长宋庆龄15岁的黄炎培显然很注意这家人,黄炎培回忆道,“长到9岁,这邻家小姑娘就不见了”。
宋家来了两年后,川沙胡万和茶叶庄未满百日的小东家胡适,也随母冯氏赁居于内史第前进的东侧厢房。冯氏怀抱着胡适只暂居了一年,母亲的感叹还是被儿子记到了暮年,“川沙是个鱼米之乡的好地方”。
且遥想一下1893年冬天内史第的热闹吧!当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农舍里呱呱坠地时,长江之尾的川沙内史第里,宋家正在准备1个月之后宋庆龄的周岁礼,胡适则刚度过两周岁生日,而15岁的黄炎培常在书房攻读经史,浑不知身旁的两个幼儿将在中国历史中担纲重要角色。
一个老宅走出三家名人,也随之有了一种趣言:一座江南“内史第”,半部近代百年史。
黄炎培的父亲黄叔才,是一无田地、二无房产的穷知识分子。他考中秀才后,开始在乡里设馆授徒,后来放弃了教书生涯,去各处担任幕僚。黄叔才四海游历,有着一身打抱不平的江湖义气。
黄炎培曾说:“吾家先辈,颇以豪爽、耿介、尚侠、好义、作事精能,见称于乡里,亲朋有事,尽力扶助;有难,尽力救护,寝成家风。”
黄叔才长期不在家,儿时的黄炎培大多时间与母亲相依为命。黄炎培的母亲孟樾清是南汇孟荫余的女儿。孟家家境殷实,对待乡民村邻十分友善,在当地声誉颇好:“种到孟家田,犹如自家田。”孟家的女儿皆知书达理,孟家的财产却是传男不传女。孟樾清没有家族资产,一直克勤克俭地操持家务,她每天很早就起床,里里外外地忙碌一天,照顾着一家老小,晚上有了空闲,就坐在灯下,手把手地教儿子认字、写字,给他讲故事。
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总会把父亲的来信念给黄炎培听,6岁的黄炎培学习识字后,母亲就教他看信、写回信。黄炎培常常在父亲的信中看到外面的世界,听到黄河决堤之后的灾情,听说河边民众的迷信,听到督帅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治河……小小年纪的黄炎培在这个过程中,朦胧地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思想,也接触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
他幼时喜欢玩一种叫“三指戏”的游戏。大拇指代表“官”,小指代表“百姓”,中指代表“洋人”。游戏的规则是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游戏玩家同时伸出一个手指头,以各自的“身份”判定输赢,而黄炎培最乐意伸出他的小指。
黄炎培八岁就随姑父进了私塾,开始读“四书”。九岁时,他就住到了外祖父孟荫余家里,在外祖父的家塾东野草堂里读书。从此,黄炎培开始了在东野草堂十年之久的学习生活,可以说黄炎培是在外祖父的教育下成长的。
孟荫余学识渊博,东野草堂是一座景色优美的园林。“荫人大木环村绿,坐我名花静昼香”,这是黄炎培后来为东野草堂写的诗句。
孟荫余一生种花、植桑、养蚕,却从不考科举。他的父亲因清朝官吏勒捐巨款但无力交纳,被逼得投水自尽。其父在遗嘱中告诫孟姓子孙勿做清朝的官,孟荫余一生恪守父训,闲居乡里,不慕功名。黄炎培反对世俗中的“外祖父”称谓,认为“外”字是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偏见,一直称孟荫余为祖父。
黄炎培在东野草堂读完了“五经”。他记忆力极好,每天老师教的课,他只需读十遍,第二天就能到老师面前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黄炎培九岁这一年,在广东做事的父亲寄来一套关于中法战争的玩具。这套玩具展示出了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越南大胜法国兵的场景,上百个小泥人,分两队对站在纸盘里,一边是中国兵,一边是法国兵,手在桌上轻轻拍打,双方士兵就会走动起来,开始激烈“交战”。
祖父孟老先生曾带黄炎培看过一幅泥板画,画中正是中法战争里的“谅山大战”,老将冯子材大破来犯的三路法军,法军大败,法军司令尼格里身受重伤,抱头鼠窜。这番寓教于乐的精彩教学成为黄炎培孩童时期的一次爱国启蒙。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