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张伯苓/百年巨匠
ISBN:9787119140544
作者:编者:陈宏//曾丹//赵兴明|责编:蔡莉莉//马若涵
定价:¥58.0
出版社:外文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4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成长启蒙
第二章  海军救国梦碎
第三章  教育救国初探路
第四章  立业南开洼
第五章  奥运三问
第六章  如日之升
第七章  校长变学生
第八章  难开,南开
第九章  名校之路
第十章  开创南开系列
第十一章  体育盛会
第十二章  奥运征程
第十三章  体育抗战
第十四章  毁灭与重生
第十五章  南开生命的延续
第十六章  复兴南开
第十七章  教育和体育
第十八章  “辞职”阴谋
第十九章  一代人师
参考书目
编导手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风光旖旎的天津自古是渤海的退海之地。天津宜兴埠身兼京杭漕运口岸、京津水路走廊等重要角色,它既是京杭大运河北仓段最繁华的码头,也是自古皇帝南下的必经之路,是古时颇为繁盛的漕运重地。
    宜兴埠一带最初因渔民居住并建村,始称“渔家铺”,清朝道光年间更名为宜兴埠。这座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是当时天津的五大集市之一,人文欣荣,商贾云集。
    1876年4月5日,一个男婴降生在宜兴埠的一个盼子已久的家庭,父亲张久庵为孩子取名寿春,字伯苓。
    张久庵此时已经43岁,他早年娶胡氏为妻,然而胡氏不幸病故,所生子女也都天折。后来,他续弦娶了杨氏为妻,夫妻俩盼子心切,到处烧香拜佛,祈求上天赐子。为了求得以后子女的长命,他们将邻居家的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视如己出,取名“大柱”和“二柱”,排为张家老大和老二,以求吉利。杨氏又在娘娘宫的送子观音前抱回一个泥娃娃,视为张家第三子,叫其“三柱”,盼望能招来一群弟弟妹妹。最终,夫妻俩得偿所愿,杨氏生下一女,取乳名为“四柱”,随后,张家又迎来了长子张伯苓,他便由此成了家中老五,有了五哥和五爷的称号。
    张氏一族祖籍山东,原本在运河上使用楠木船贩运粮油杂货为生。到了清朝初年,举家迁来天津,在靠近运河口岸的河东开了一家店铺,起名“协兴号”,以此延续祖业,继续做着贩运油粮的杂货生意。
    张家几代人奔着“协力同兴”的目标,把日子过得红火兴旺。家业传至张伯苓祖父筱洲公时,筱洲公不幸早亡,留下年仅九岁的两世单传之子张久庵,家道随之没落。
    张久庵从小聪慧过人,但因幼年没了父亲的护佑,又是家中独子,就受到了母亲刘氏的过度娇惯和宠爱。当时家业犹在,家里也没有强求张久庵考取功名,而是随着他的性子,任其自由成长。
    张久庵兴趣广泛,擅骑射,一生酷爱音乐。他曾遍访名师,精通各类乐器,吹打弹拉,无不精绝,尤其擅长弹琵琶。他日日琵琶不离手,就算到了严冬时节,也从不停奏。家里人还特意为他发明出一套别致的防寒装备,他们将棉被挖出两个洞,张久庵坐在热炕上围着被子,两只手就从“洞口”里伸出来,尽情弹奏。爱乐如命的张久庵在天津小有名气,当地人称“琵琶张”。
    “协兴号”的家族产业,最终在无心经商的张久庵手中倒闭了。张伯苓出生时,张家已然穷困潦倒。母亲杨氏靠给入家做些针线活儿贴补家用,父亲张久庵在几处家馆做私塾老师,教授乐器,以此维持家计。张久庵虽然安于清贫,但看到儿女过着穷苦的日子,心中不免酸楚,因此对儿女的教育格外重视,对孩子的学业也要求严格,他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
    张伯苓自幼聪明过人,五岁开始跟随父亲识读四书五经。《张伯苓先生事略》中记载:“五岁从太翁久庵公受四子书。公为名诸生,雅擅音乐,久困场屋,遂弃举子业,以授徒教子自娱。教授重启发,贵实践,深合教育原理。”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