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一章 好学的“小和尚”
第二章 西学启蒙
第三章 金陵大学
第四章 五十美元留学生
第五章 圆梦哥伦比亚大学
第六章 教育生涯从南京高师开始
第七章 新文化,新教育
第八章 “自明”“明他”“他明”
第九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
第十章 平民教育进万家
第十一章 探路乡村教育
第十二章 牛棚校长
第十三章 教学做合一
第十四章 晓庄时代
第十五章 封不了的晓庄
第十六章 “科学下嫁”
第十七章 山海工学团
第十八章 中国的民意外交家
第十九章 “回国三愿”创育才
第二十章 山穷水尽疑无路
第二十一章 民主教育的战场
第二十二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书目
编导手记
2023年的4月,南京迎来了又一场春雨,位于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南京晓庄学院师德教育馆里,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九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陶行知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来到南京城外的晓庄创办了这所晓庄学校,他带着教育兴国的宏愿,投身于人民教育当中,终其一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这句简单却炽热的话穿越近百年时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鼓舞着他们在教育之路上无私奉献,一心教学。
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南京晓庄学院师德教育馆正式开馆。如今,这座师德教育馆已是全国各地许多学校的教师和师范生入职、入学的第一课堂。
2023年4月25日这天,一批教育工作者来到师德教育馆,他们站在陶行知雕像面前,许下铮铮誓言:“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依法治教,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奋斗终身。”
这座雕像高3.6米,塑造出的陶行知左手持书,身姿微微前倾,仿佛正在讲述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理念浸润着中国的教育沃土,孕育着新时代的教育新思想,结出了丰硕多元的教育成果。他的思想精神不仅在无数教育工作者心里扎根,还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
毛钰涛毕业于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中学,他至今仍然铭记着学校的校训“求知、乐群、行知、创造”。求知便是汲取知识;乐群就是不论自己身在何处,都要和身边的伙伴们团结友爱,一起奋斗,一起挑战,共同进步;行知就是要把知识学以致用;创造,就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的未知,拓展出更多的新知,把无数的可能变为现实。
中学毕业后的毛钰涛跟随陶行知当年的求学脚步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与老校长陶行知成了校友。
青铜制成的巨大女神塑像Alma Mater是进驻哥大校园的第一个雕像,Alma Mater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哺育的母亲”。女神右手持一根王杖,王杖顶端由四粒麦穗拱托着一顶王冠,一本满载知识的书翻开后放置在Alma Mater的腿上。她长裙及地,坐在庄严的王座上,双臂向外伸展,欢迎着无数校园宾客和学生的到来。
陶行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Alma Mater雕像面前思考过,怎样才能把他学到的知识回馈给中国的孩子们。如今,毛钰涛坐在同一个台阶上,与百年前的陶行知先生进行了一场微妙的跨时空共情,思考着如何将他学到的知识,带回祖国,传递给更多的人,发挥更大的价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若浩当年在广东外贸大学读英语教育,他在本科的时候就读了陶行知的书,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以后想去陶行知读书的地方学习。大学毕业后,陈若浩如愿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哥大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陈若浩在校学习的那几年明显感受到了陶行知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陶行知在1916年时跟胡适、蒋梦麟、孙科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一百年前成立的这个留学生组织,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也让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倍感骄傲和亲切。
2023年,陈若浩被选为哥大教育学院毕业生演讲者,他面对来自全球各地专家教授以及师生,怀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走上了讲台,分享着他最想让世界听到的事:“我作为一个当代的留学生,或当代的中国学生,有这么一个使命感,我们以前出现了很多教育大家,我作为一个哥大的毕业生,也可以让自己在这种舞台上去展现我们中国的文化,传递我们良好的传统,良好的风貌,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中国学生,也让我们更多中国学生可以把在国外学到的好的教育精神,还有知识,传递回中国,我相信以后这个地方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教育大家,也是向我们的大前辈陶行知致敬。”
为了纪念陶行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00周年以及陶行知逝世70周年,美国龙峰文化基金会、美国中美友好协会、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学院给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捐赠了陶行知的铜像,捐赠的揭幕仪式就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举行。
这尊铜像由陶行知的孙女陶铮亲自送到哥伦比亚大学,陶铮在一次采访中感触颇深地说:“我觉得100年以后作为陶行知的亲孙女能够为纪念陶行知把这个铜像送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陶行知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百年前,陶行知在这里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现在,他的铜像回到了这所学校,他神情肃穆而持重,目光深邃,仿佛在思索,又仿佛在用一种无形的方式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向世界讲述着他的教育故事。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