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降低内耗一身轻松
ISBN:9787577310473
作者:作者:史文利|责编:郜毅
定价:¥68.0
出版社:null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4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导言  内耗的根源
  第一节  内耗来自你的念头在打架
  第二节  内耗来自你的不接纳
  第三节  内耗来自你想要的太多
第一篇  降低内耗,改善亲子关系
  第一章  亲子关系内耗
    第一节  亲子关系内耗的本质
    第二节  “鸡娃”是在玩控制与反控制的戏码
    第三节  孩子一张嘴就各种怼怎么办?
    第四节  情绪价值不够,才要金钱来凑
    第五节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才可解任性
  第二章  孩子内耗
    第一节  三步提升自我价值感
    第二节  提升安全感才是焦虑的解药
    第三节  孩子写作业拖拉的原因
    第四节  有自主权才有自律性
    第五节  韧性是挫折磨砺出来的
  第三章  家庭关系内耗
    第一节  父母争输赢,别让孩子站队
    第二节  走出共生关系,别让孩子做“妈宝”
    第三节  让孩子做回自己
    第四节  父母少卖惨,让孩子走出匮乏感
    第五节  五感培养是情绪稳定的基石
    第六节  隔代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第二篇  降低内耗,轻松赚钱
  第四章  情绪感受如何影响金钱
    第一节  认知和情绪是如何影响赚钱的
    第二节  恐惧会形成对金钱的执念
    第三节  有钱会让你开心,还是开心会让你有钱?
    第四节  资格感差的人为什么没钱
    第五节  在意别人评价会没钱
    第六节  内耗的人不容易有钱
    第七节  爱抱怨的人为何没钱
  第五章  走出财务困境
    第一节  四招翻转负债
    第二节  赚不来也留不住钱的根源
    第三节  会花钱才能更有钱
    第四节  信用卡四步断卡法
  第六章  如何创造金钱
    第一节  成为吸金的人
    第二节  做吸金的事
    第三节  拓展财富通道
    第四节  获得他人支持
    第五节  创造金钱
第三篇  降低内耗,回归健康
  第七章  身心疾病的起源
    第一节  生活方式导致的身心问题
    第二节  情绪导致的身心问题
    第三节  家族关系导致的身心问题
  第八章  神经症的心理根源
    第一节  焦虑是对未来的担忧
    第二节  抑郁是压抑的愤怒
    第三节  强迫来源于不相信自己
  第九章  愤怒情绪引起的身心疾病
    第一节  愤怒和怨恨导致的肝部问题
    第二节  压抑愤怒导致的乳腺及子宫问题
    第三节  压抑愤怒情绪导致的视力问题
  第十章  不开心情绪引起的身心疾病
    第一节  长期过度压抑情绪,导致心血管疾病
    第二节  生活的不快乐会导致贫血
  第十一章  忧思情绪引起的身心疾病
    第一节  忧思情绪会导致脾胃失和
    第二节  缺少爱的支撑会背部疼痛
    第三节  思维不灵活导致颈肩问题
  第十二章  悲伤情绪引起的身心疾病
    第一节  令人窒息的爱会引发哮喘
    第二节  边界被侵犯会导致皮肤病
    第三节  消化不了的情绪会导致腹泻
  第十三章  恐惧情绪引起的身心疾病
    第一节  过度恐惧导致肾炎病变
    第二节  感觉需要被保护会引起肥胖
致谢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亲子关系内耗
    许多父母都感到自己深陷亲子关系的困境,特别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日常生活总是充满火药味,既不能轻易责备也不能简单惩罚他们。尤其是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后,许多父母变得小心翼翼,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了。父母期望孩子能自觉学习,孩子却像是在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一般。任凭父母怎么推或怎么哄劝,孩子都不愿意行动,甚至还会加重与父母的情绪对抗或行为对抗,让人束手无策。
    如果一个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仍无法提高成绩,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家庭关系上。孩子无法安心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耗费了太多精力在关系问题上。这其中包括亲子关系中的内耗,父母之间的矛盾将孩子牵涉其中,以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引发的孩子自我内耗。
    一些父母可能会好奇,为何许多学霸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能抽出时间培养个人爱好和才艺?原因在于他们把所有“电力”都用在各种学习新技能上,而不是用在内耗、与父母或老师的对抗上。
    第一节 亲子关系内耗的本质
    一、一切问题来自未分化
    关系往往被困于情绪当中,正如默里·鲍恩所言:“那些分化程度较低的人,易受情绪张力的驱使,如同棋子般被动地移动;而分化程度较高的人则能更坚强地面对这些张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情绪大多源自那些“未分化”的关系,而各种情绪的崩溃也都是以关系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开始深入研究这些关系。如果以自我为中心,首先面对的是与父母的关系,随后是与自己的关系,接着是与同伴、伴侣以及亲子之间的关系。
    人的分化包含身体上的“分离”和心理上的“分化”两个方面。孩子与母亲的身体分离始于分娩时剪断脐带,随后是断奶、分床睡、上学等,孩子逐渐从对母亲的生活依赖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与此同时,心理上的分化也在悄然发生。这一分化过程在孩子的青春期达到加速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事情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再事事顺从父母,这在父母眼中可能表现为不听话和叛逆。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从身体独立、人格独立到三观独立、关系独立,最终实现经济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不断面对分离、失去过去、告别,并重新获得新关系,学习让情绪更稳定、沟通更顺畅的新技能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未分化”,即在孩子应当与父母分化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分化,或者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某些方面的分化受阻,从而造成“未分化”的状态,这使得亲子关系陷入一种模糊不清、边界混淆的纠缠之中。“未分化”的孩子可能缺乏独立的人格,或者在心理上过度依赖父母,成为所谓的“妈宝”;他们可能没有生存技能,需要依赖父母生活,成为“啃老族”;或者成为无法承担责任的“巨婴”;甚至可能因为情商低下而完全缺乏情绪处理能力,从而导致许多冲突和人际关系问题。
    如何评估一段关系的亲密度呢?可以通过五个同心圆来进行简单的测试:绘制五个同心圆,将自己、父母、爱人、孩子、兄弟姐妹分别置于这些同心圆中,你会将他们置于哪个圆圈内?
    我曾多次进行这样的测试:许多人会将孩子置于最中心的圆圈,其次是父母、爱人、兄弟姐妹,而将自己置于最外层的圆圈,甚至有些人会遗忘自己。我们之前提到的未分化状态,是指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由此延伸的其他关系没有明确界限。关系的构建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但许多人将孩子和家人置于最中心,这其实恰恰反映了他是一个“内在没有自我”的人。与之相对应的是,外在表现上也缺乏自我,他人的需求总是被置于自己之上。在社交场合,他们常以“某某的妈妈”自居,甚至微信头像也使用孩子的照片,这些都是缺乏自我的表现。
    恰当的顺序应该是:自己、爱人、孩子、父母、兄弟姐妹。
    如果把这些关系抽象化,人生就剩下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他人的事尽量尊重,老天的事顺势而为,就会少了很多因为边界关系导致的“相爱相杀”。
    二、活好你自己是对爱你的人的不辜负
    从父母的视角来看,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呢?
    答案很简单:活好你自己!
    P14-1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