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刘桂生
英文提要
第一章 孤寂先驱:早期求学生涯
一 寒窗苦读的少年
二 留学英伦求新知
三 仕途维艰,科举落第
第二章 维新巨擘:开新文化之先河
一 从救亡走向维新
二 严、康学术思想之分野
三 文化维新,教育救国
第三章 辛苦移译:近世西学第一人
一 译事楷模,西学泰斗
二 严译展现的“西学”世界
三 严译的“中学”根柢
第四章 薪尽火传:旧学新释辟蹊径
一 “道”的诘思
二 庄子评注新特色
三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第五章 黄昏余晖:中西文化的前瞻
一 思想视角的移位
二 重估中西文化
三 癃壄老人的启示
严复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论》
一 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与严复的《天演论》
二 在赫胥黎与斯宾塞之间
三 《天演论》与严复的维新思想
四 对《天演论》译文的评价
五 《天演论》的历史作用评估
辛亥革命时期严复的思想演变及其抉择
一 走出体制外的抉择
二 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
三 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
四 置身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
五 结语
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 欧战前期战局的准确解析
二 一战后期世界变局的深刻透视
三 “穷苛极酷”“求其大欲”的日本
四 战后国际形势的另一种解读
五 结语
以译代著、唤醒中华——严复逝世百年纪念感言
一 中国近代思想的基本路径、特征
二 通晓“世变”的维新思想
三 作为“隐喻”的《天演论》
严复的文明互鉴之道及其现代意义
一 求治西学“莫若先通其语言文字”
二 “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
三 西洋“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
四 “期于文明可,期于排外不可”
五 结语
战争与文明——严复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省思
一 严复对近代战争的观察与体验
二 严复看甲午中日战争
三 严复后续对甲午战争的反思
四 结语
严复学术行年简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增订版后记
一 寒窗苦读的少年
严复晚年在给他的弟子熊纯如的一封信中,谈及他对子女教育的意见时说:“复教子弟,以现时学校之难信,故宁在家延师先治中学,至十四五而后,放手专治西文,一切新学皆用西书,不假译本,而后相时度力,送其出洋,大抵八年而后卒业,至于所治何科,所执何业,亦就少年性质之所近而喜好者,无所专尚也。”严复所设想的这种青少年教育模式及其学习进程安排,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他个人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回溯他的早期求学生涯,我们就可获致这一认识。
严复于1854年1月8日诞生在福建侯官(今闽侯)县阳崎乡一个儒医家庭。初名严传初,乳名体乾;考入马江船政学堂,易名宗光,字又陵;走入仕途时始用严复,字几道;晚年号瘉壄老人,又别号尊疑尺庵,别署天演宗哲学家。民国时期,因侯官并入闽县,故又被人称为“闽侯”。
侯官地处东南之隅,不过弹丸之地。在晚清,此地却迅速崛起了一批知名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昌彝、林纾、刘步蟾、林永升、萨镇冰、方声洞、林旭、林觉民等,这些历史人物在各个领域均取得出色成就,故时人有“晚清风流出侯官”之说。
阳崎“溪山寒碧,树石幽秀”。外临大江,中贯大小二溪,左右则有玉屏山、李家山、楞严诸丘壑。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当地土著居民唯严、陈二姓。“严氏族姓寥落,可序而数者,都数十百家,虽传世邈远,皆相亲附。”据严复之子严璩回顾,严家先祖为河南固始籍,“自李唐末造,始祖怀英公讳仲杰,以朝议大夫随王潮由中州入闽,即家于侯官之阳崎”。高祖焕然,清嘉庆庚午年(1810)举人,曾任松溪县学训导。先曾祖秉符以后,“皆以医为业”,没有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严复父亲严振先继承祖业,在乡间行医。母亲陈氏为一普通人家女子。严复之上原有一兄,不幸早夭;其下还有两妹。
在传统社会,中医本身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也是传统经籍,非一般读书人能阅读;而中医理论中的“精”“气”说、阴阳说,如不具备一定的传统学术根柢,也很不易理解。严家之所谓“儒医”之称,本身就表明中医和传统文化的某种内在联系。严复生长于这样一个家庭,受其家风的熏陶,自然承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严复童年时代的生平事迹,鲜有记载,有一事为人常道。五岁的时候,“邻有凿井,架高丈余,先生窃登之。俯视井底,大呼圆哉!圆哉!陈太夫人闻而出视,大惊,恐其惧而下坠也,不敢斥言。遂佯为惊状而言曰:‘儿能真过人,如凭梯下则更能矣。’及下,始笞责之”。严复成熟早,父亲望子成龙,期望甚高。他煞费苦心地督促着幼子的学业,以期通过科举的途径获取功名,为这个世代从医的小康之家带来真正的荣耀。
严复七岁开始进私塾读书,跟包括他五叔严昌熤在内的好几位地方耆宿学习。严昌熤,字厚甫,清光绪己卯(1879)举人,是一位循规蹈矩、不苟言笑的儒生。他希望严复走上科举之途,故所授课程尽是《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由于他老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脸孔,加之教学内容枯燥,幼小的严复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