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万里云霄志(中国航空航天先锋)
ISBN:9787115666499
作者:编者:付丽莎|责编:马振武
定价:¥79.8
出版社:人民邮电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7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垒土筑基
  冯如篇  百年航空梦,今自冯如始  董灿
  钱学森篇  启梦寰宇,辉映千秋  刘泽轩  刘玉治
  任新民篇  新星照夜,以启新篇  肖鸣昊
  屠守锷篇  十载辛酸泪,一弹破长空  龚学韬  刘懿慧
  王永志篇  永探未极,志在天穹  于硕同
  戚发轫篇  云程发轫,日夜兼程  阿丝娜
  龙乐豪篇  我自躬身启天路  叶泓宇
  杨长风篇  北斗耀星海,长风卷苍穹  杨佳琛
  崔蕴篇  孜孜铸箭蕴匠心  邢雨菲
  徐立平篇  走在生死边缘,雕刻危险火药  张鑫蕊
  师生共话:理想之问,前路何向
高楼望月
  孙家栋篇  杯中有明月,斟以北斗星  杨安毅  刘国杰
  欧阳自远篇  唤醒沉睡的高山,献出无穷的宝藏  罗天翼
  南仁东篇  他化作星尘,去聆听星的密语  王子昂
  叶培建篇  培星奔浩宇,建梦驻星河  高海强
  杨宏篇  三十载航天路,梦圆太空家园  戴晨晗
  张荣桥篇  问天有道,深空搭桥  王佐
  孙泽洲篇  在星空播种的人  周文培
  张熇篇  赤心熇熇,筑梦嫦娥  段智圆
  杨利伟篇  利箭探苍穹,伟业协力成  龙长春
  邓清明篇  清明守望,星辰之约  胡庆康  方若彤
  师生共话:价值之问,何谓得失
长城止戈
  王淦昌篇  错过诺贝尔奖的“两弹”元勋  李恺华
  彭桓武篇  理论臻佳境,天问盈诗情  严谨
  于敏篇  为国铸剑,佑国昌宁  张馨元
  顾诵芬篇  百年清芬,长守碧空  刘泽轩
  宋文骢篇  青骥奋蹄向云端  张洪硕
  沈忠芳篇  铸剑为国忠,无名草更芳  丁佳琳
  罗阳篇  碧波骄阳,岁岁不息  曲栢良
  李贤玉篇  科研强军女先锋  肖瑶
  王伟篇  护卫蓝天,以命执剑  吴长骏
  师生共话:精神之问,归宿何处
杏坛传火
  陆士嘉篇  中华有嘉士,绝世而独立  李占伟
  王大珩篇  暗夜破晓,拨云见光  王鼎超
  刘大响篇  立志远大,响彻穹宇  史忠明
  陈懋章篇  怀一颗中国心,锻千万中国心  裴昭欣
  张彦仲篇  再启新捩转,开拓先锋路  刘雅曦  田格
  房建成篇  陀螺筑梦的引航人  窦瑶
  王华明篇  躬身育才,打印梦想  曾小雅
  苏东林篇  一颗红心,始终为家国跃动  杨波
  宫声凯篇  于无声处听凯歌  胡越
  师生共话:传承之问,薪火交替
参考文献
文章作者列表
后记:星辰的颜色  青春的答案

精彩页/试读片段

    那是浩瀚蔚蓝的天空第一次拥抱这样一个人——他有黄皮肤、黑眼睛、温和的气质和坚毅的眼神。
    他在空中操纵着飞机盘旋、翻转、飞舞,如同盘古开天,为整个神州向天空道出了第一句问候。
    而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并未止步于此,他仍在追寻更广阔的天际。在短暂的人生中,他将永不言败的执着、征服天空的智慧和对神州大地深沉的热爱镌刻进了苍穹,也用它们填满了自己的生命。
    他就是冯如。
    制造梦迷惘
    冯如年幼时就常听人说,大洋彼岸有个国家叫美国,那里有许多在本地见不到的机器,技术无可匹敌。在十几岁的年纪,他如愿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在美国的经历除了开阔了他的视野,还让他感受到了当时国人之封闭:他们抗拒使用机器,惧怕庞大的机械铁皮。冯如暗下决心:“我要把这些技术带回去!如果国人看到我一个中国人也能学会这些原理、也能运用机械,他们就会接受这些技术了吧。”
    为实现这一远大的理想,当时十几岁的冯如白天工作,夜习英语,将攒下的钱都用来买书:“尝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如此艰难求索数年,1904年,他终于小有所成。也正是在这一年,日俄战争爆发,列强对中东铁路线的争夺加剧,冯如因此深受触动,意识到铁路线被列强掌控,单纯依靠铁路机械难以实现救国的目标。他哀叹道:“是岂足以救国者!”
    如何救国?如何救国?冯如正迷惘时,人类突破苍穹的消息给了他灵感。
    苍穹梦初圆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经由莱特兄弟之手试飞成功。
    1906年,冯如用他敏锐的洞察力,探索着一条新的道路——“尤其是日、俄战事大不利于祖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之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这是有关“制空权”的原始论述之一。冯如预见到航空在国防中的重要性,这比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早好几年。单就冯如这一言论本身,就比意大利军事评论家朱里安·杜黑提出“制空权”的概念还要早15年。
    冯如从此立下了“航空救国”的志向。接下来他一心扑在飞机制造上,其间父母期盼他回家,但他拒绝了,他对朋友说:“倘飞机不能成功,誓不复回祖国。”
    他以“壮国体,挽利权”为宗旨集资,但仅有3人愿意顶着风险出资,这导致飞机制造经费十分短缺。
    美国奥克兰东九街第359号一座不到8平方米的厂房就是他们日夜钻研的地方。
    莱特兄弟千方百计利用专利保护法,垄断了飞机制造技术。冯如的团队没有任何先例可考,只能夜以继日地计算、试验。在极度缺乏资金、人手、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冯如研制出了第一架样机。
    1909年9月,冯如踏上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仿佛踩在这3年自己上下求索的征程上和中国近代以来所走的漫漫血路上。他紧张地坐进驾驶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握住了操纵杆。
    起飞后,冯如第一次体会到了触碰天空的感觉。
    试飞非常顺利,美国几家报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时间,冯如声名鹊起。但他并未就此止步,反而紧赶慢赶又制造了一架飞机,并趁势公开招募优先股,以期继续投入研究。
    因为这只是开始,他还要制造能更好守卫国境线的飞机。
    航空梦未央
    刚刚成功的冯如势不可当,夙夜不懈地投入新飞机的研究之中。冯如一号的成功给了他自信,他志得意满,迅速地制造出了新的飞机,并公开试飞。
    他已不是第一次试飞,心情并不像第一次那般紧张。他带着孩童般的期待,再次握住了操纵杆:如果这架飞机能够试飞成功,他的祖国或许就可以免受欺凌……
    他拉动操纵杆,飞机腾空而起——
    然而,一瞬间的飞跃之后是无法控制的失重,数百个日夜的汗水化为灰烬。
    冯如从他梦寐以求的天空中重重坠落。
    围观的人们沉默地等待着他。他从坠落的样机中走出来时依然从容,只是说:看来要重新再来了。他返回厂房,一声长叹之后,没有犹豫,没有踌躇。他制造了第二架飞机,试飞失败。他又制造了第三架飞机,再次失败。
    第四架,失败。第五架,失败。第六架,还是失败。
    他没有抱怨,于是为他作传者也就草草数笔带过他数次失败后的辛酸。
    那是1910年,美国旧金山街头无比繁华:有西装革履的人坐着汽车,有大亨在投资股票,还有人拿着报纸讨论时事,冯如在他们之中显得格格不入。一次成功往往只会被当作侥幸,他的多次失败在美国人眼里无疑正是佐证。但他逆流而行,把鄙夷和嘲笑抛在身后。
    在这不足8平方米的厂房,每一次的失败代价高昂,但这样没有余地的失败,他经历了足足6次。他白天在被质疑声中奔波集资,晚上则在小小的厂房中继续钻研……
    终于,又一架飞机艰难地问世了。这架飞机还有一个后来人们熟知的名字——冯如二号。很多人知道它,但不知道在它之前曾有多次失败。
    1911年1月18日,冯如再次亲自试飞。
    他十分沉稳,失败对他而言已不足为惧。但当这架飞机真正冲上云霄时,一股辛酸涌上他的心头,又在蔚蓝的空中逸散了。这个凝聚着冯如心血的“孩子”也不负众望,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飞行了足足4分钟才完美地降落。
    冯如在终获成功的兴奋之中仍不觉满足,他选择不断改进,继续试飞,终于创下了当时世界飞机速度、飞行高度与航程的最高纪录。
    P4-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