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少年读天工开物(形形色色的传统工艺)
ISBN:9787573629876
作者:作者:李亮|责编:韦雨涓
定价:¥32.0
出版社:null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1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生活中的小巧思
  动手做个小蜡烛
  酒香不怕巷子
  化臭腐为神奇
  古代厨房中的调味品
第二章  金属的奇妙世界
  逛逛古代的“五金店”
  真金不怕火来炼
  怎么铸造一口大钟
  铜钱是如何铸造的
  铁杵怎样磨成针
第三章  地下宝藏大发现
  古人挖煤不容易
  石头们的大能耐
  这些石头有点儿危险
  玉不琢不成器
  美丽宝石谁不爱
  下水寻宝去咯

精彩页/试读片段

    动手做个小蜡烛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没有电灯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在黑夜里看清东西的呢?在古时候,人们主要依靠三个好帮手:月亮、蜡烛和油灯,它们被称为古人的“照明三剑客”。
    月亮就像夜空中的一盏大灯笼,但它很“任性”,有时会高高挂在天上,照亮大地;有时却躲在云朵后面玩捉迷藏。就算是月光最明亮的夜晚,那点儿光亮也只够让我们看清眼前的路。在每个月(农历)的十五前后,月亮最圆最亮,但到了月底,月亮就几乎看不见了。所以古人不能只依靠月光照明。
    在三个照明帮手中,蜡烛可是个“娇贵的小姐”。它的光芒温暖又柔和,但“身价”却高得吓人。在宋代,买一根蜡烛就要花费约150文钱,而宋初,在官营的丝绸工厂里做活的女工一天收入还不到50文。到了清代,蜡烛的价格依然高达150至200文。要知道,晚清名臣曾国藩刚当官时,一年的俸禄才45两银子,折合下来一天也就120余文,连一根蜡烛都买不起,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了。
    为了让更多人用得起蜡烛,古人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即尝试用乌桕的果实来榨油,以便制作出价格更便宜的蜡烛。制作过程非常有趣:先要把成熟的乌桕果放进大蒸笼里蒸,蒸熟后,果实的外层会变软,再把它们放入臼中捣碎,如此便可分离出蜡质。为了去掉杂质,让蜡质更纯净,古人一般还要再蒸一遍。蜡质蒸好后取出,用稻秸或麦秸包裹成饼状,装入榨具中压榨,就得到制作蜡烛的皮油。
    根据模具不同,古人制作蜡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用苦竹筒做模具:先把竹筒劈开,放在水里煮一下,这样就不会粘油,然后把竹筒固定好,放入烛芯,倒入皮油,油凝固后取出,就是成型的蜡烛了。第二种方法是用木棒和纸做模具,把纸绕着木棍卷成筒状,倒入皮油。
    不光蜡质能榨油,乌桕果实里面的黑籽也能榨油。制作工艺略复杂一些:首先用炭火把黑籽烤热,然后把热黑籽放进小石磨里磨碎;其次把磨碎的黑籽壳去掉,留下白色的籽仁;最后碾碎,蒸煮再压榨这些籽仁,就得到水油。这种油清亮无比,燃烧持久,非常适合用作灯油。
    古人真是太聪明了,不仅想出了这么多照明的方法,还能物尽其用——单是小小的乌桕果,就能提取出两种油,一点儿都不浪费呢!
    天工小学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读到这句古诗时,你有没有觉得有点儿奇怪?蜡烛不是点燃就能用吗?为什么还要剪呢?
    原来,古代的蜡烛燃烧时,中间的烛芯烧得慢,如果不及时剪掉,烛芯会逐渐变长并弯曲,导致火焰不稳定,且浪费蜡烛。所以,古人点蜡烛时,旁边总得放一把剪子备用,这可真是件麻烦事。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用的蜡烛好像不用剪烛芯了?据说这是因为,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一个超级棒的解决方案——用三根棉线编成烛芯,这样蜡烛燃烧时,烛芯会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的外侧,然后就会被火烧掉,完美解决了剪烛的问题。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