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第2辑)
ISBN:9787010270166
作者:作者:血沃宝岛编写组|责编:余平
定价:¥86.0
出版社: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6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言
赵港
  浑然天成的儿童“英雄郎”
  后天发奋的少年读书郎
  青年才俊初长成
  在抗争浪潮中崭露头角
  积极参加创建台湾农民组合
  掀起台湾农民运动高潮
  加入台湾共产党
  在台湾共产党旗帜下胜利前进
  革命成功君已逝 更使英雄泪满襟
张庆
  出身书香门第 自幼聪明好学
  追求思想进步 考入台湾大学
  从事地下斗争 献身统一大业
  英魂回归故土 事迹育化后人
刘如心
  幼年立志 报效国家
  宣传抗日 身陷囹圄
  留学日本 参加革命
  抗日救国 奔向延安
  海外赤子 侨胞知音
  血溅宝岛 浩气长存
汪声和 裴俊
  十八岁参加革命工作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毅然赴台开展革命斗争
  深入虎穴 不幸被捕
  大义凛然 英勇就义
  追认为革命烈士
  魂归故里
郭秉衡
  出生中医世家
  加入洪国式情报组
  狱中不屈不挠
  为党献出宝贵生命
陈昌献
  “骑在牛背上的读书郎”
  献身祖国统一
  追认为革命烈士
许强
  出身农家的医学精英
  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士
  积极投身党的地下斗争
  坚守信仰 慷慨就义
杨廷椅
  受兄长影响留学日本
  在延平学院接受政治启蒙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热血献身爱国学生运动
陈志云
  青年时代求学报国
  抗日战场显身手
  从事党的地下斗争
  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
林良桐
  品学兼优 “为国谋”
  经营台糖显身手
  大义凛然 向死而生
李玉堂
  良心救国 引起轰动
  参加北伐 破格提拔
  痛击日本侵略军 荣膺“泰山军”称号
  起义未果 碧潭就义
蓝明谷
  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奔赴祖国大陆寻找抗日救国道路
  回到台湾开展党的地下斗争
  大义凛然 英勇献身
田子彬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酝酿革命斗争精神
  潜台承使命 血洒马场町
孙玉林
  从小立下救国救民志向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台工组”作出重要贡献
  承受磨难 英勇就义
李学骅
  思想进步
  加入“台工组”
  英勇就义
周一粟
  两入台湾从事编译工作
  毅然加入“台工组”
  被捕入狱 英勇就义
徐会之
  从小聪明好学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坚定革命立场 公开反对蒋介石
  展现政治工作才能 成为“四大干将”之一
  珍惜革命情谊 保护中共地下党员
  逆行台湾 英勇就义
于成志
  誓驱日寇 前路多舛
  投身光明 为党工作
  协助起义 成功回归
  受命潜台 跌宕起伏
  告密被捕 严守机密
  英勇就义 告慰英灵
陈诗俊
  学业优秀 赴台谋生
  被捕入狱 开展斗争
  两度入狱 英勇就义
于凯
  热爱读书的贫苦学生
  台湾大学的学生领袖
  加入“台工组”
  坚持狱中斗争
段沄
  湘军子弟
  报国从戎
  明珠暗投
  弃暗投明
  英勇就义
  珠玉重光
简国贤
  投身文学事业 致力启蒙民众
  开展地下工作 坚持隐蔽斗争
  坚守理想信念 矢志不渝初心
王耀东
  青年求学 东渡日本
  追求真理 奔赴延安
  对党忠诚 血洒宝岛
吴作枢
  出身书香世家
  推广汉语教学
  加入革命组织
  隐蔽战线搜情报
  狱中斗争逞英豪
  喋血宝岛作忠魂
张文信
  浓浓爱国真情 催生革命精神
  积极投身革命 从事地下工作
  团结华侨华人 组织华侨解放联盟
  被俘虏告密 在台湾英勇就义
丁窈窕
  追求进步 转变思想
  组织工人开展革命斗争
  直面生死 英勇就义
  生机盎然的“丁窈窕树”
叶城松
  大学时代崭露头角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领导台湾学生联盟 呼应全国革命形势
  回乡隐蔽坚持斗争 周旋五年英勇就义
徐鸿涛
  投身革命加入中共隐蔽战线
  肩负特殊使命三赴台湾
  坚强乐观 英勇就义
  浩气长存 世人钦佩
姚国骅
  求学报国 投身抗日救亡
  倾向革命 秘密支持抗战
  赴台潜伏 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受尽酷刑 英勇就义
盖天予
  出身名门 矢志教育
  乱世浮沉 苦闷求索
  伏身汉沽 为党工作
  血洒宝岛 魂兮归来
刘青石
  中华民族意识强烈的“打手”
  反抗国民党腐败专制统治
  秘密加入中共台湾地下党
  秘密传递地下党情报
  隐蔽山区坚持斗争
  被捕入狱坚守信仰
  返回祖国大陆隐姓埋名
  “祖国大陆才是我精神上的归宿”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浑然天成的儿童“英雄郎”
    1902年5月13日,赵港出生在日据时期台湾台中州大甲郡大肚区大肚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正值台湾人民始自1895年誓死保台、赓续祖脉长达20年武装斗争的中后期,耳濡目染台湾民众在柯铁、黄国镇、林少猫、简大狮、罗福星、余清芳等抗日志士的领导下,义不臣倭、前仆后继地殊死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壮举,不知不觉问,纯真质朴的中国心和家乡情、敢作敢当的民族魂和英雄义,在赵港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
    左邻右舍看着赵港一天天长大,发现他身上慢慢显示出许多与同龄孩童不同的特质。遇有玩伴间有人恃强凌弱,赵港总是第一个出头喝止,动起手来即使打不过,也顽强不屈;做错了事情,赵港对长辈不诿过于人,对同伴不撒谎狡辩,总是勇于认错,敢于负责;遇到巡查乡里的日本警察,实在躲避不及,除了迫于无奈、紧蹙眉头地“鞠躬行礼”,再无丝毫奴颜和媚骨;每逢岁时节庆,赵港总是化身“乖乖男”,跟随长辈移步祖厝,一板一眼、行礼如仪地跪拜祭祖……渐渐地,赵港折服了附近几个村庄的一帮半大小子,成为方圆几里地的“孩子王”,时不时率众手持自制玩具兵器,列队走村串户,前往村外空地玩起“两军对垒”的攻防大战。望着喧哗而过的“童子军”背影,长辈们频频颔首,交口称许:“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赵港不同凡响,长大后或许是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
    儿童“英雄郎”令父母既喜又忧,喜的是赵港身上拥有的那种将来或成大器的潜质;忧的是赵港爱打抱不平、抗强助弱的性格随时会招惹祸殃。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的父母更加省吃俭用,终于在1910年凑够了赵港报名入学日本殖民当局兴办的六年制公学校的学费,不忍赵港因失学而蹉跎被远亲近邻一致看好的前程,更寄望于安坐教室、静心读书能够慢慢柔化赵港见义勇为的秉性中遇事冲动、负气斗狠的一面。
    后天发奋的少年读书郎
    为了维护和强化日本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竭力推行歧视的差别教育和同化的奴性教育,贯穿于初等、中等、师范和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妄图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意识。在初等教育中,初等学校分为小学校、公学校和“番童”教育所。“番童”教育所专收台湾少数民族儿童,首重“驯化”,日本警察出任教师,教学水平可想而知,赵港无“缘分”;小学校专收日籍儿童,投资最大,师资最强,赵港无“福分”。适合赵港就读的,只有专收除台湾少数民族以外的普通民众儿童的六年制公学校,教育投资和师资配备相比小学校,不可同日而语,歧视的差别教育显露无遗。
    日本殖民当局设立公学校的目的是推行日语教育,在教学中强行使用日语,禁用汉语,推行“皇民化”教育。开设修身、历史、读书等日式教育课程,向台湾省籍儿童灌输日本国体观念,树立“效忠天皇、顺从帝国”的理念,并将其作为设立公学校的宗旨,更是赤裸裸的愚民教育和强制性的奴化教育。
    从入学起就发奋学习的赵港,很快就通过了日语考试,扫平了学习其他课程的语言障碍。然而,学习那些日式教育课程,让赵港顿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因为这与其潜意识里的中国心、民族魂相冲突。但是,看着早出晚归耕地种田的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和佝偻的身影,赵港不能不顾虑“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的压力和毕业后谋生自立的困难,于是暗中强制要求自己“一视同仁”地学习所有课程。只是之后每逢祭祖拜祖,赵港比以往更加用心、虔诚地遥祝隔海相望的“唐山”(祖国大陆)早日再现大唐盛世,或许是希冀以此纾解内心的纠结和不安,弱化“皇民化”教育的毒害。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