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相关基本范畴和原理诠释
第一节 空间生产与伦理形态
第二节 空间生产与伦理的契合
第三节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的出场及三重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的出场
第二节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的主题
第三节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的向度与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空间资本现象形态批判伦理
第一节 马克思空间资本现象形态批判的三重主题
第二节 空间资本现象形态批判的三重维度
第三节 空间生产异化现象形态批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空间政治现象形态批判伦理
第一节 马克思对空间生产的政治学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空间政治批判伦理的三重维度
第三节 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空间生态现象批判伦理
第一节 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三重理论形态
第二节 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四重论域与维度
第三节 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三重路径与向度
第四节 马克思空间生态异化现象批判的主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空间正义"批判伦理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空间正义”出厂的逻辑与路劲
第二节 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形态与三重向度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相关基本范畴和原理诠释
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涉及空间、空间生产、空间正义等范畴,也涉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我们需要对这些相关的范畴和原理进行阐释。马克思通过劳动回答了社会空间之谜。在理论逻辑上,本体论和辩证法能决定历史观的性质,历史观只是从本体论和辩证法中生发出来的。马克思先考察了现实个人活动和经济事实,从现实经济事实抽象出了唯物史观,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后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宇宙和社会空间的历史,才推动了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总结出了空间生产思想和空间辩证法。
第一节空间生产与伦理形态
马克思认为,空间具有客观物质性、主体实践性、社会历史性、精神性和生成性等特征。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体现着人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形态,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变化。空间是属人的,体现着社会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生成的。“空间生产”是指资本支配的人类空间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和空间本身的生产。马克思主要考察的是空间中各类事物的生产,但对空间本身的生产也做了考察。
一、空间及空间生产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空间的演变。空间是人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不能用其他条件代替。空间是社会产品,是生产的工具和手段。空间不断流动,加快了信息传播。空间也是人的生产对象和消费对象。空间经过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自由空间等阶段。空间实践让自然空间成为人化自然空间,形成了家庭空间、政治空间、经济空间等。
(一)空间
中国古代没有“空间”一词,一般用“宇”“天下”和“世界”等表达空间。近代之后,作为日语外来词的空间被引入汉语。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通过长、宽、高等表现出来。人们之前更关注的是时间,而将空间作为时间的附属,直到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全面关注空间。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很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去解释空间,揭示了空间的部分特征。笛卡尔(RenéDescartes)、牛顿(IsaacNewton)等侧重考察空间的物理属性。“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康德(ImmanuelKant)、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等注重考察空间的精神属性。“康德很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只是间接地、转弯抹角地把他的数列移到世界的空间性上来。”费尔巴哈(LudwigAndreasFeuerbach)等注重考察空间与人、社会的关系,揭示空间的本质。“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的认识日益正确而深刻地反映着客观的空间和时间,并日益适应它们。”我们需要梳理传统的空间观,认清马克思空间观的变革意义。
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对空间认识的历史,并将这段考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着重考察物理形态空间的认识;二是着重考察精神和艺术空间的认识;三是着重考察社会意义空间的认识。而他认为自己的空间批判属于对社会意义空间的认识。他指出,空间既可以分为实在空间和虚拟空间,又可以分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既真实又虚幻,既具体又宏观。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古代社会,人们认为空间代表永恒的秩序。“空间代表永恒和不朽,暗含着秩序性、规则性和确定性,而时间代表着流动和历史,是短暂和死亡的象征,潜藏着无序、不稳定和不安全。”那时,人们把空间当作与人无关的自然范畴,没用实践的观点而用主观臆测看待空间,强调了空间的神秘性和客观性,对空间的认识是感性和粗略的。古代社会的空间观念是片面的和抽象的。“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传统认识论没有和空间哲学发生紧密联系,人们没有认识到空间的社会实践性。
17世纪之后,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资本主义生产兴盛起来,科技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此背景下,物理学、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些进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空间观念。哥白尼(NikolajKopernik)等人推动了天文学革命,主张宇宙是无限的,使人类摆脱了地球中心主义,而将更多目光放在地球之外。哥白尼的日心说,消解了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地心说。他否定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中心,而将宇宙空间的中心移到太阳上,从而消解了传统宇宙空间的等级秩序,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枷锁。伽利略(GalileoGalilei)用望远镜观察天体,通过直接观察证明了宇宙空间无限性学说的正确性。开普勒(JohannesKepler)阐释了行星运动规律,为日心说提供了可靠而清晰的论证。他认为,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行星的运行半径和周期都有规律。布鲁诺(GiordanoBruno)则打破了日心说。他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是无限的,宇宙中有着数不清的层次和世界。他们都从物理性和几何性的角度理解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践的加深,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更加准确,认识到了社会实践对空间的影响和效应。“自然界最初的或直接的规定性是其己外存在的抽象普遍性,是这种存在的没有中介的无差别性,这就是空间。”空间通过运动获得现实性,运动是空间的特性,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空间与时间在运动中才得到现实性。”黑格尔强调了空间的运动性和辩证性,但仍认为空间是绝对理念运动的呈现形式,这是唯心主义空间观,否定了社会空间与劳动实践的紧密关系。传统学者片面理解了空间,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形而上学都没有为空间提供清晰的界定。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空间观,要求承认空间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用实践改变空间结构。
空间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既是物理性的自然空间和客观环境空间,又是社会历史空间,能随着社会历史不断转换形态。人类面对着的不是自然意义的空间,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空间,空间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空间的社会性又体现为等级性,包括了底层和高层的严密秩序。空间已经不是纯粹的社会容器,而是社会发展的元素,我们可以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空间不断制造着社会关系,始终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空间生产是社会关系形塑的,社会空间的演变并非僵化的过程,而是历史过程,是人的劳动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的几何学是从空间关系出发,我们的算术和代数学是从数量出发”。物理空间具有社会规定性,社会空间也具有物理属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空间限制着人类,也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人类通过实践影响着空间,让空间成为流动的和关系性的多元空间。“更为复杂的是,社会空间还包含着在生产和繁殖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双重或三重相互作用的特定表现。”资本让空间生产参与了世界历史的创立,让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时期,人们的空间生产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们的空间活动范围小,空间生产的规模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低,那时的空间还是绝对空间。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空间生产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也引起了空间矛盾、空间发展失衡、城乡发展不对等、空间剥削、空间生态等问题,形成了抽象空间。
空间具有实践性和属人性。空间生产让物质生产贯穿在空间中,促进了自然空间社会化,建立了空间关系。空间生产参与了资本增殖,创造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空间,也创造了现代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是社会空间的主要表现形态。城市空间虽然不是社会空间形态形成的原因,却能参与到社会生产实践中,是空间生产的核心和基础对象。工业化迅速遍及城市空间,既带来了社会进步,也引起了道德堕落,因此,城市空间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工业革命让城市产生巨大聚集效应,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进步的保证。城市空间是人制造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是生产关系的空间呈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熟化的结果和体现,将居民变成城市动物和农村动物。“城镇—城市空间与农村空间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关系,当一方经常出现困难时,另一方就会超过它,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空间是资本支配的,集中表现为空间秩序的资本化,是强者支配的领域,与生产、消费、阶级有直接关系。空间展示着实践性和属人性,彰显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背景,既有宇宙维度的意义,又有社会关系的意义。空间有物理—地理空间,也有社会—经济空间,还有精神—文化空间,但在当代社会,空间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历史空间和身体空间等,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信息空间和网络空间。“随着星际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步,毫无疑问,空间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呈现了诸多种类的空间,例如想象空间、图像、雕塑,甚至音乐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