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二、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力度
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五、建设高水平创新主体
六、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七、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八、构建开放创新主平台
九、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一章 2023年国家高新区创新指数再创新高
一、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表现
(一)总指数突破505点创新高
(二)5个分项指数保持增长但差距缩小
二、国家高新区区域重大战略创新表现
(一)京津冀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速领先
(二)不同区域重大战略产业创新绩效普遍提升
三、四大经济区域国家高新区创新表现
(一)不同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均实现正增长
(二)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实现全方位提升
四、不同省份国家高新区创新表现
(一)近八成省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各省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长呈现“87654”特点
五、国家自创区内国家高新区创新表现
(一)自创区创新能力实现稳步增长
(二)自创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卓有成效
第二章 产业创新绩效持续提升
一、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一)产业技术交易规模壮大,中关村是国家高新区均值的3倍
(二)企业技术收入保持增长,转化新产品能力提升
(三)知识经济持续发育,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
二、高技术产业比重持续增长
(一)高技术产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发明专利成果突出
(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领先全国,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卓越
(三)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从业人员增长贡献超四成
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崛起
(一)数字经济占比近四成,引领新产业持续壮大
(二)新赛道加快部署,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三章 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一、创新服务环境持续完善
(一)创新服务机构数量连年增长,东部地区占比最高
(二)孵化服务载体加快建设,在孵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三)新注册企业数超百万家,长江经济带占比超两成
二、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协同创新水平
(二)产学研费用显著增长,东部地区经费占比超八成
三、科技金融赋能企业创新
(一)政策工具不断创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加快
(二)吸纳创业风投超2200亿元,江苏独占近两成
(三)企业融资能力增强,汇聚上市企业超2000家
第四章 各类研发资源加快汇聚
一、创新主体规模稳步扩大
(一)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超3.5万家
(二)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长江经济带数量占全国近半
二、高端科研人才快速集聚
(一)“双高”优势显现,人才政策环境日趋成熟
(二)聚集全国超1/4研发人员,长三角地区密度最高
三、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增强
(一)研发投入规模占全国四成多,中部地区提升显著
(二)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科技活动经费高速增长
四、专利创新效率显著提升
(一)知识产权环境持续优化,专利产出水平持续提升
(二)有效发明专利密度突破600件,粤港澳大湾区占比居首
第五章 开放创新迈入新阶段
一、高层次国际人才加速汇聚
(一)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占比持续领先
(二)企业国际人才占比回落,成熟园区仍保持优势
二、高质量国际创新成果持续攀升
(一)国际创新成果快速增长,境外授权专利拥有量超28万件
(二)本土企业国际创新能力增强,万人国际专利产出量持续提升
三、高水平协同合作不断拓展
(一)内资企业加速海外拓展,国际研发机构数量持续增长
(二)加快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保持上升
(三)跨区域合作更加频繁,协同创新能级快速提升
四、高附加值国际贸易显著增长
(一)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超4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近四成
(二)技术服务出口比例呈波动趋势,京津冀地区发展显著
第六章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活动效率显著增强
(一)经济效率再上新台阶,人均指标表现稳健
(二)净利润超全国五成,利润率达历史最高
二、区域经济辐射效应显著
(一)经济总量突破18万亿元,东部地区引领作用凸显
(二)园区全口径增加值占比提高,城市经济贡献日益显著
三、发展成果加快普惠共享
(一)人员薪酬水平稳步提升,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首位
(二)初次分配更趋均衡,中部地区成为新增长极
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一)园区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东北地区取得明显进步
(二)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持续打造绿色生态园区
附录 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说明
一、指标体系
二、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一)研发资源集聚
(二)科技创新生态
(三)产业创新绩效
(四)开放协同创新
(五)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测算过程
四、园区分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