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课本里的名人故事(共2册)/跟着语文课本长知识
ISBN:9787570240241
作者:作者:王有宏|责编:叶露
定价:¥49.0
出版社:长江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5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文化先贤篇
  老子:无为无不为
  孔子:为政以德,至圣先师
  孟子:儒家学术“代言人”
  庄子:天地之间任逍遥
  墨子:要和平不要战争
  屈原: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
  韩非子:行走的“成语词典”
  司马迁:无韵之离骚,开史家之先河
  王羲之:“书圣”是如何炼成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醉”浪漫的诗仙
  杜甫:写不尽人间疾苦
  苏轼:在人生逆旅中潇洒前行
  辛弃疾:笔下狼烟起,词中刀剑鸣
政治科技篇
  尧帝:仁德治天下
  大禹:洪水大作战
  扁鹊:精于望诊的神医
  西施:美丽与勇气谱写的传奇
  蔺相如:谋定而后动
  吕不韦:两千年前的营销高手
  苏秦:凭一张嘴换来六国相印
  项羽:千古悲情英雄
  刘邦:从布衣到开国皇帝
  张衡:仰望星空的“科圣”
  蔡伦:用一张纸改变世界
  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王戎:是名士也是俗人
  祖冲之:中国古代数学巨匠
  毕昇:点燃印刷变革的火种
  李时珍:尝遍百草成药圣

精彩页/试读片段

    老子:无为无不为
    人物小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另一说法为安徽省涡阳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人物故事
    老子作《道德经》
    老子为什么叫这么奇怪的名字?传说,他母亲怀胎72年,才生下他。老子一出生就72岁,头发胡须都白了,额头上布满皱纹,所以人称“老子”。
    当然,这是编造的故事。有学者考证,老子其实姓老,李或许是他的氏,而“子”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只不过,《史记》说老子姓李,这个说法就这么一直流传下来了。
    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守藏室是收藏文书典籍的地方,老子的职位,大概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管理员。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很多年。后来见周王室日益衰败,他决定辞官不做了,找个地方隐居。
    东周的都城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从这里一路向西,有一座险要的关隘(ài)叫函谷关。
    且说这一天,驻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正在城楼上瞭望,忽然看见关外大道上有一团氤氲的紫气冉冉飘来。尹喜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一看到这种异象,就意识到有圣人前来。于是他马上派人打扫道路、洒水焚香,恭敬地等在路边。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位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悠然来到关前。这人正是老子。
    尹喜立即拜老子为师,请他在官舍住下,每日虚心向他求教。过了一段时间,老子要走了,尹喜说:“您这一去,不知道会隐居在哪里,天下人可能再也见不到您了。还请勉为其难,给我们写一点文字、留下点东西吧。”
    老子想了想,答应了。那时还没有纸,人们写东西都是写在简牍(dú)上。他一连写了好几天,写了5000多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道德经》。写完以后,老子飘然而去——《史记》说“莫知其所终”,也就是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后来,《道德经》成道家尊奉的圣典。它虽然只有5000多字,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和哲思。老子出关时的“紫气东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说,人们做事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去过度干预,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庄子》里有个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说是有一个叫士成绮的人,听说老子是圣人,便不辞辛苦前去拜见。
    结果一见到老子,士成绮大失所望,说道:“我走了上百天的路,脚上磨出厚厚的茧子,就为了见你一面。可现在看来,你并不像圣人啊!你看你这儿,东西多得吃不完了就随意丢弃,任由老鼠糟蹋,这是不仁啊。想必你吃穿用度取之不尽,说不定就是平时贪婪聚敛而来。”
    老子闭目端坐在那里,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连眼睛都不睁一下,也不知听到没有。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见老子,说:“昨天我嘲讽了你,你老人家不搭理我,反倒让我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这是为什么呢?”
    这回老子终于说话了:“对于智者、圣人之类的说法,我自认为已经超脱了。你说我是牛,我便是牛;说我是马,我便是马。如果这是事实,我不承认,岂不是双重罪过?如果不是事实,你即便说了,于我又有何妨?不过顺其自然而已。”
    老子这话说得有些绕,总结一下就是: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我,我率性任真、顺其自然,所以可以超然物外。
    在老子看来,外面的世界如何,本不必在意,更不必刻意迎合或逃避,保持自己原本的样子就可以了。自己原本的样子就是自然。顺其自然,方得自然。
    ……
    P1-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