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迷雾中的真理
千次失败的真相
谦逊让你站得更高
从“小镇做题家”到AI先锋
在咖啡馆里重建霍格沃兹
听见光
心怀梦想,人生就不会暗淡
世界也要为这份孤勇让路
孤掌一样能鸣
要给国家争一个“不可能”
一生都在奔跑
飞人乔丹是怎样炼成的
名师的第一课
一张空白的试卷
沙子的命运
谁会放弃?
生命的补丁
承受蚂蚁的叮咬
让思想拐个弯
外卖箱里的星空
事缓则圆
一盆玫瑰花
半部书
被爱绊住的花
站起来比倒下只需多一次
骑手与千里马
没有一棵树是丑的
死神不敢收的车手
度量,滋养成功的土壤
执着铸就成功
大卫早已在石头里
老人与海
照镜子
永不放弃
坚持你的梦想
心如止水
李离请死
被遗弃的种子也会开花
魏老板拾米票
一片海苔撬动世界
记忆与忘却
让阳光来收拾吧!
二十二遍读书法
量子迷雾中的真理
1927年的布鲁塞尔,深秋的雨水冲刷着街道。一群身着黑色大衣的学者陆续走进索尔维研究所,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雪茄的气息。这里,一场没有硝烟的诸神之战——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即将拉开帷幕。
他们争论的不是领土或权力,而是整个宇宙的本质。
会议伊始,哥本哈根反对派德布罗意率先发言:“粒子是波场中的一个奇异点,波引导着粒子运动。”而后哥本哈根学派的沃尔夫冈·泡利以一系列实验结果反驳德布罗意。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力学是完备的,而反对派则认为不然。在唇枪舌剑的争论中,主张量子力学并不完备的爱因斯坦缓缓站起身,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论证波函数坍缩过程与相对论的不相容。而他的论证很快被玻尔驳回。据参会的海森伯回忆,会议开始本来是三个阵营,后来逐渐演变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会议的最后,爱因斯坦不能信服:“难道您真相信,上帝是靠掷骰子来决定世界的运转吗?”玻尔摘下眼镜,擦了擦:“亲爱的阿尔伯特,不要告诉上帝该做什么。”
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捧”出一个“装满光子的箱子”。他说只要称重、计时足够精确,就能同时捕捉光子的能量与行踪,如同用蛛网粘住蝴蝶振翅的每一帧。玻尔一时之间无法反驳。
那一夜,玻尔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反复计算。终于,他发现:根据爱因斯坦自己的相对论,称重时引力场会扭曲时间!
第二天的会议上,玻尔又一次化解了难题,爱因斯坦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他的广义相对论推翻了他自己。
会议结束了,但争论却没有停止。1935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罗森联合发表了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吗?》的论文(简称“EPR论文”)。这篇论文在定域实在论的基础上,提出“量子纠缠”概念,认为量子力学不完备。而玻尔对此的回应是:量子现象具有整体性,观测本身定义物理实在,定域实在论不成立。
多年后,当玻尔的量子力学预言被贝尔的不等式实验证实时,爱因斯坦已长眠于地下。玻尔在悼念爱因斯坦的演讲中曾说道:“我们失去了一个永远以孩子般的好奇心追问‘为什么’的人。他的存在提醒我们,科学的使命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理解它的诗意。”
小故事大道理
最伟大的对手往往是最伟大的队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争体现的是对真理的共同追寻。他们的论争超过了量子力学理论本身,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不仅需要天才的天赋,更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以及对手之间相互尊重与成全。
千次失败的真相
关于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想必你从小到大也听说过许多:从被迫辍学到自学成才、从破产到建立全球首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经历了千次失败,发明了电灯、电话、通用股票打印机……人们常说爱迪生的故事反映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但实际上他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经历了千次失败仍不放弃。
早在1802年,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就发明了电弧灯。电弧灯主要通过两根碳棒间的高压放电产生强光,但耗电量巨大、寿命短,且光线刺眼,所以仅用于街道照明。而后英国发明家沃伦·德拉鲁、加拿大人亨利·伍德沃德与马修·埃文斯都相继在白炽灯研究上进行了研发,但都因为材料成本过高、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断。
1878年,爱迪生在观看了一次弧光灯展览后,宣布他将发明一种安全、廉价的电灯,以取代千家万户的煤气灯。为此,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