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帝国斜阳(精)
ISBN:9787218183732
作者:作者:(英)戴维·雷诺兹|责编:陈泽洪//戴璐琪|译者:徐萍//高连兴
定价:¥98.0
出版社:广东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52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部分 遗产
  第一章 民族
  第二章 民主
  第三章 帝国
  第四章 资本主义
  第五章 文明
  第六章 和平
第二部分 镜像
  第七章 战争再现
  第八章 罪行
  第九章 世世代代
  第十章 英国兵
  第十一章 纪念
结语 长长的阴影
注释
致谢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民族
    普鲁士容克就像路霸一样在欧洲这片土地上横冲直撞……当两个弱小的民族被野蛮行为残酷地碾压和蹂躏的时候,如果我们袖手旁观,我们的耻辱将贯穿整个时代。
    ——大卫·劳合·乔治,1914年9月19日
    ……所有民族的正当愿望都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如果旧秩序一直持续下去,永远不引入新的内容,那么一切不协调的和充满敌意的因素都可能打破欧洲的和平局面,并且最终影响到全世界。
    ——伍德罗·威尔逊,1918年2月11日
    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他的夫人居住在穆拉特王子酒店。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19世纪宫殿式建筑,坐落在蒙索街,酒店里到处陈列着拿破仑时期的纪念品。伊蒂丝·威尔逊对此有着特别清晰的印象,包括大门前面红色、白色和蓝色的岗亭,清扫得一尘不染的楼梯,以及穿制服的仆人。她在回忆录中哀叹道:“如果这种仅仅是为了引人注目的花费,能够给那些需要生活必需品的人们使用,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她也没有忘记,有一次,她来到沙龙寻找她的丈夫,发现自己的丈夫正和顾问们趴在地板上。他们在仔细地观察一张硕大的欧洲地图,努力地划分出欧洲的新边界。她忍不住大笑着说:“你们像一群正在玩游戏的男孩。”总统则转向她,表情非常严肃地说道:“哎!这可能是我们玩过的最严肃的游戏,据我估计,这个游戏所导致的后果,将直接关乎世界未来的和平。”
    威尔逊和其他的政治家在1919年的巴黎所做出的决定,使他们遭受谴责。大部分人认为,正是他们的决定造成了战后欧洲的混乱局面,而实际上,局势远远不是他们能够掌控的。欧洲的政治地图从来没有被如此戏剧化地改划过。1917—1918年的危机彻底摧毁了统治中欧、东欧和东南欧数世纪的大帝国,包括罗曼诺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伦王朝和奥斯曼王朝。1914年8月,欧洲只有3个共和国(瑞士、法国和葡萄牙),但是到了1918年年末,欧洲则出现了13个共和国。其中一个是德国,因为德意志帝国已经因战败和革命被推翻了。其余新出现的9个共和国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根本不存在,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
    事实上,当时政治安排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独立与相互依存之间的关系。正如威尔逊在1918年2月11日所指出的那样,是要在和平与秩序的框架之内实现“民族国家的愿望”。但是在一战末期要达成那样一个目标,需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炼金术士”。本章主要阐述新成立的多民族国家的急躁特性,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被摧毁的帝国的基础上,且往往是通过非常残酷的准军事的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的脆弱性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持续地影响欧洲大陆的政治局势。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也是帝国,只不过规模较小,这是英格兰王国数世纪持续扩张的结果。但是它也没有逃脱帝国崩溃和民族重建的“龙卷风”带来的命运。爱尔兰的经历与欧洲大陆的许多事件都有共同之处。经历过残酷的暴力践踏之后,爱尔兰被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一部分通过残暴的方式建立了独立国家,另一部分仍然留在联合王国之内。但是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这场冲突创建了英国身份认同的全新感觉,这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持续地发挥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呢?法国的知识分子欧内斯特·勒内早在1882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关于民族的定义迄今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通过性别、阶层和宗教来进行身份认同。在过去,身份认同具有地域化的特征,而且比较简单明确,通过朋友的圈子、教堂和各种俱乐部就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身份。某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民族的一部分,或者说具有清晰的民族意识,往往是通过外部因素的激励。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需要一个敌对的“他者”进行对比,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但是民族主义同样需要在政治结构或者国家中加以表达和体现,这样它才能够对民众产生合理的情绪上的影响,而这一点对于塑造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必要的。1800年,欧洲大约有500个政治实体,它们的规模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到了1900年,则只有21个国家了。在整个19世纪,国家主要是被民族间的战争塑造出来的,欧洲各国以民族的名义作战,并且通过征兵动员民众参战。这种模式的原型来自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法国的对外战争在其他地区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在那些后来成为意大利和德国领土的地区。托马斯·尼培代关于德国历史的说法就是:“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于拿破仑战争时期。”
    正是源于对19世纪这些斗争的分析,学者逐渐为公民国家和民族国家划分了一个明确的界限。前者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域之内,通过共同的法律、机构和公民权利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共同体。而民族国家的定义则是拥有共同血统的共同体,根植于语言、种族和文化的基础之上。社会普遍认为,法国充分体现了公民民族主义的特征,这个国家是由革命的意识形态(自由、平等、博爱)凝聚在一起的。德国则是种族民族主义的经典案例,完全沉浸于民族这个空想的概念里面不能自拔。当然,这种关于公民国家和民族国家的划分标准,或者说把国家贴上这样的标签,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这种划分标准如今还适用吗?
    在一战之前,民族国家主要建立于西欧和北欧地区。19世纪末期,中欧和东欧地区确实也见证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是一种种族主义的强化。最初,这种情绪体现在文化层面,通过诗歌和民间神话的形式(有时这两者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像斯美塔那在捷克和西贝柳斯在芬兰所做的那样)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民族的书面语言系统化的过程,并且在学校里进行该语言的教学。于是一些具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些主张政治变革的人,组成了一些小规模的政治团体。在他们开始进行带有明显政治目标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之前,特别强调民族的概念,把民族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口号。1900年前后,有些民族主义者比其他一些人走得更远一些。例如,波兰人与斯洛文尼亚人相比就是如此,但是对他们而言,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乌托邦的梦想。1914年,虽然那些大帝国实质上已经摇摇欲坠了,但看起来还是在可控的程度内。最终是整体战争把这些帝国彻底摧毁了。
    P3-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