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德国启蒙的时代命题与期待视野
一、欧洲语境里的德国启蒙时代及其大学功用
二、东学西渐背景里的中国文化与德国接受的谱系脉络
三、学术史概述
四、个案选择、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德国启蒙早期进程里的“中国镜像”:以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述为例
一、东学西渐视野里的中国资源与传教士:从“中国去西传教”的设想说起
二、莱布尼茨人类理智论述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中国的关联
三、莱布尼茨“中国文化观”的历史意义及其民族立场
第三章 大学建制视野里的“中国资源”:沃尔夫的普及功用与承上启下
一、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中的代际传承
二、大学建制里的“中国资源”扩张及其挫折
三、“中国文化”的德国语境生成:承上启下的意义
四、中国资源与德国大学:后续教化的可能
第四章 启蒙者的中国资源与德国转换:康德对中国的批评与选择及其“世界公民”概念的提出
一、书斋生涯的思想史意义:康德与德国启蒙时代
二、康德的中国批评
三、康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第五章 黑格尔的“世界精神”观念及其与中国思想的关联
一、“历史哲学”与“精神现象”
二、作为集大成的“世界精神”观
三、“世界精神”观的中国资源
第六章 中国小说与人类理想:以歌德对《玉娇梨》的论述为例
一、三国文化因缘:从一封论学信谈起
二、作品之比较:人类的伦理观念
三、魏玛语境与歌德选择:明代小说的现代性萌芽与世界意识
第七章 从“希腊理想”到“中国镜像”:论歌德、席勒的“古典图镜观”及其中国资源
一、从“排斥”到“吸收”:狂飙突进至古典时代的歌德“中国观念”之变
二、“古典图镜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三、从“南三思路”到“中道思维”:“蜕变”“随命”“断念”——兼论中国资源对“古典图镜观”形成之意义
第八章 暮年歌德的中国想象与女性之美:以《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与《中国才女诗人》为中心
一、歌德耄耋之龄与中国文学的亲密接触
二、伟人的心灵撞击与接受的创造意义:以伟大作品为中介
三、永恒之女性、上升之东方:中国女性之美在歌德心灵中的映射
第九章 文学旅行与诗人创化:从《埃尔佩诺》断片实践看歌德的“世界文学”理想
一、作为多种资源汇集的《埃尔佩诺》
二、古典图镜时代创作突破的重要标志:以歌德、席勒关于《埃尔佩诺》的讨论为中心
三、作为德人赠礼的大剧设想
第十章 结论
一、中国文化的位置:中心、边缘抑或流居
二、受者的主体意识:德国精英坚守的本来民族之地位
三、启蒙德国时代命题的阶段性完成与文明史意义:文化侨易学的分析
参考文献
西文 中文人名对照表(索引)
关键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