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上部 挥手之间的人生
第一章 从家乡到北平
一、少年时代
二、去北平谋生
第二章 接受暴风雨洗礼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第一次考验
三、在斗争中成长
第三章 走向抗日疆场
一、组织抗日武装
二、在“八办”的日子
第四章 初到延安
一、我来了,延安
二、从“边区文协”到“文抗”
第五章 步入文学创作的殿堂
一、从事文学创作的起点
二、延河之恋
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四、在中央党校三部
五、在延安《解放日报》
第六章 从察北到冀中
一、在热河的日子
二、回冀中参加土改
第七章 天津解放之初
一、接管天津
二、在天津日报社
三、中苏友好协会的成立
第八章 在庆王府办公期间
一、搬进庆王府
二、庆王府里的人和事
三、抗美援朝运动在天津
第九章 为繁荣天津文化呕心沥血
一、任市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
二、全面繁荣天津文化
第十章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长江行
二、《来访者》的风波
三、关于小说《来访者》
第十一章 暴风骤雨的岁月
一、入住香港大楼
二、参加小站“四清”
三、在暴风骤雨的岁月中
第十二章 豁达人生
一、在坚强与顽强中生活
二、母亲唯一的一次探亲
三、读书学习度晚年
四、余音
下部 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浅述方纪的文学创作道路
一、从延安起步(1939—1945)
二、在火热的生活中(1945—1948)
(一)评论与短篇小说
(二)中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
三、走进新的时代(1949—1954)
(一)评论、散文与诗歌
(二)小说创作
四、在“百花齐放”中探索(1955—1958)
(一)诗歌与散文创作
(二)短篇小说创作
(三)方纪小说创作的特点
五、挥手之间(1959—1963)
(一)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二)长诗《大江东去》
结束语
附录
一、方纪作品编年目录 王树人
二、方纪著作单行本及结集出版编年目录 王树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从家乡到北平
一、少年时代
1919年,中国发生了震惊历史的五四运动。那一年,父亲出生了。为了纪念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年代,他后来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五四生人”。
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民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革命斗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后,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迅猛高涨,给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1927年蒋介石倒行逆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在湖南发动了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武装,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父亲幼小的心灵,也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父亲之所以手刻“五四生人”印章,就是因为他与这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影响了他一生走过的路,并成为他一生追求的信仰与使命。因此,“五四生人”这枚图章蕴含他的人生从这里起步,并浓缩了他一生的革命经历。
1919年10月17日,父亲诞生在直隶省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佃士营村一个冯姓农民家庭。老冯家四世同堂,父亲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们一边躬耕,一边从事手工业劳动。一家人辛勤劳作,希望能过上殷实安稳的日子。被乡亲们称作“冯老庭”的冯洞庭,是我的爷爷。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生性绵软,不好与人争斗。他做得一手好丝线,农闲时就推着挂满五颜六色丝线的小车去赶集,渐渐地积攒了一点钱,于是他们兄弟四人合伙开了一家硝皮作坊,勉强糊口。这样一个老实得出奇的人,却娶了一个贤淑而粗通文墨的媳妇——我的奶奶。父亲出生时,爷爷冯洞庭欣喜若狂,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对奶奶说:“给咱们的儿子取个名字吧!”奶奶弱弱地说:“你看他个子长长的、瘦瘦的,像个小羊羔子,又是羊年生的,就叫他羊子吧。”而爷爷却对这个秋收时节收获的硕果寄托着厚望,期盼小羊子成为冯家的一匹宝马良驹,便说:“我看他像是个小马驹,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于是给儿子起了一个理想的名字——冯骥。同时按冯家家谱排字,又给他起了大名冯文傑。父亲走人文坛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方纪。既是笔名,也成了正式的名字。
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辛集,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夏商时期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属巨鹿郡地,到西汉始建县。唐天宝十五载(756)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此名一直沿用到近代民国年间。而作为古镇的辛集,清朝时才正式得名。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朝时此地名新集,至清乾隆年间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始称辛集。辛集镇早在明代就是享有盛名的皮毛聚散地,有“直隶一集”之称,皮毛加工业发达,加上从西面太行山上流下来的滹沱河在辛集绕了一个小弯又向东奔去,使这片土地成为华北大平原上盛产粮棉果蔬的富庶之地,因此这里又有“金束鹿,银蠡县”的说法。
辛集皮毛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素有“辛集皮革甲天下”之美称。新疆有一句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廉官店是哪里?是辛集正式得名前的旧地名,据说明代已有大批新疆皮毛商人,沿古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辛集镇“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虽居偏壤,不减通都”。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1900年后仅外国商人就在辛集镇设立洋庄26家,其中德商6家、英商6家、日商6家、荷商3家、美商3家、比商1家、法商1家。这一时期,辛集逐渐形成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123家。据1935年至1936年的统计,当时辛集镇有工商户1170户,人口17550人,其中皮毛业有10个行业361户,捣毛、捣皮的季节工达6200余人,连同镇周围20多个村庄的副业性经营,总户数达1500户以上,经营皮毛制革业的人员四五万人。
小时候我就听奶奶在耳畔念叨一支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那时候我只拿它当儿歌听,听着听着便睡着了。长大读了书又听父亲说,才知道原来我家老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我家祖上迁到束鹿佃士营村,到父亲这一代是第四代,再往上就说不清楚了。父亲是佃士营冯家四世同堂的长子、长孙。父亲的爷爷(即我的曾祖父)冯新业是一位刚正豪爽、好打抱不平的人,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忠厚农民,在乡村里深得名望,为了振兴乡村教育,他把自家村北两亩地捐出建了佃士营小学,为此,乡民送给曾祖父冯新业一块“惠普乡梓”的金字黑漆大匾。冯新业喜欢看报纸,关心时政,曾经想实业救国,还印了名片,并把三个儿子分别送往上海、汉口、归绥去当学徒,其中我的二爷爷冯振兴回到家乡后在辛集开办了皮革作坊,抗战前还为吕正操的部队缝制过马鞍、皮包、手枪套等皮具。
爷爷是一个勤劳本分的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思想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当时因为辛集皮革业兴旺,佃士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丝线,以此补贴靠天吃饭的不足。当地民谚有:“林子里席片,佃士营丝线,撒马营雪花膏,猫营的鞭梢。”这几个村的特点道出了当时辛集十里八村小手工业的形态。佃士营的丝线,主要是用来缝皮活儿、皮具。丝线是我们家的手工副业,把从河北元氏、赞皇购来的生丝,经过十几道工序加工、漂染,制成绣花线、缝衣线、缝皮线、钓鱼线、渔网线等。冯家老少齐上阵,最终将丝线制成商品,辛集镇里有人定期来村里收购。
祖辈们如此勤劳苦作,就是希望能过上殷实安稳的日子。但在父亲四五岁时,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子艰难,家里苦心经营的硝皮作坊连年亏本,只维持了两三年就倒闭了。家产抵债后,曾祖父冯新业苦闷无出路,把家分了,四代人共居的家破败了。分家后因家境日益艰难,父亲兄弟姐妹七人要吃饭,奶奶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便带着年幼的父亲和大姑投奔了娘家。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