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00年8月的北京:周年回顾
第一章 我家花园
第二章 两宫回銮
第三章 官员等级
第四章 皇族葬礼
第五章 京叭金鱼
第六章 西山览胜
第七章 花园周围
第八章 海滨胜地
第九章 温泉明陵
第十章 口外草原
第十一章 皇家园林
第十二章 西陵览胜
第十三章 藏庙孔庙
第十四章 钟楼鼓楼
第十五章 佛道寺观
第十六章 除旧布新
第十七章 遐思一缕
第十八章 贡院风俗
第十九章 父子学生
第二十章 前车之鉴
第二十一章 五国军队
第二十二章 旅顺之行
附录
第一章 我的北京花园
那座可以俯瞰花园美景的椭圆形亭子后面,有一间非常奇妙的露天书房。墙上固定一张半圆形的桌子。漏窗设计独特,所在的位置恰巧既能让新鲜空气透过,还能让一束阳光专门落到读书人身上。我一开始就计划坐在那里读书,但从来没实现过,甚至也没有在通向它的那座长亭子里坐过。下面的院子里有座保持了旧貌的小小暗梯,踩着它也可以登上这座小书房。一位美国画家为了给将来的插图作品画些速写草图,天天到园里来,他首先画的就是那座亭子。年轻的英国建筑师绘制了一张整座花园的平面图,还想编辑一本关于砖瓦、漏窗和屋脊装饰设计的书籍。他同样为露天书房里墙和天花板的独特设计而惊叹,虽然这些都只是为了让读书人偶尔抬起眼来时,能从中找到乐趣而已。但是出于某种我也说不清的原因,我尽量避开这部分花园。后来,通过询问,有人简要地给我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在花园欣欣向荣、府第荣华富贵的鼎盛时期,当年的主人被召进宫中,回来之后就自杀了。我立刻想到一定是在这座亭子里。一天晚上,我翻看一段俄国通俗小说,这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照例不是发疯就是自杀,就算二者兼有也很平常。读完最后一句,我抬起头来,在静谧的夏日午后那灿烂的阳光下,我似乎看到了整个场景——看到主人最后望了一眼他的领地,憔悴、皱缩的脸上带着知道这是最后一眼的凄绝。然后——一切就都结束了!“为什么不呢?”一个自我嘲弄的声音好像在问我,“当你为自己聚敛了一切常人所欲的东西之后,除了一死,还剩下什么可做?”
世俗追求的享乐满足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厌腻。我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听说了。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在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后还能活下去。不正是“追求的快乐”才让生活如此精彩吗?我把俄国小说放在一边,但脑海里仍留有那个不是很老、却很富有的中国中年男人的形象。在这座他为愉悦自己的心灵建造的贵族乐园中景色最美的地方,他像洞中之鼠似的被迫选择死亡。
这些楼阁下面,穿过一道窄窄的长廊,另有一组房屋。我们在宅子里住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发现它们。显然这些房子曾非常漂亮,虽然积了厚厚的灰尘却仍然保存完好的木雕足以证明这一点。从书架上残存的中国书之类的东西来看,这像是个藏书楼。书架下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抽屉。我想象着寄寓此处的谦卑书生陶醉此中的情景,还忍不住想,邸宅主人最快乐的时光也一定是在这里度过的。从此楼和藏书的规模和气派来看,他是个非常爱书的人。
宅第中除了我们居住的地方,另有两处面积相当但稍显破旧的房产,一处由北京盲校占据,另一处是一间日本印刷所。其实,如果把三处合一,好好修整一下,人们就能意识到根本不用到外面去寻欢作乐了。当然,有特别需要,想来仍要大队出行。前后是马队,中间是四人抬的大轿或马车。按北京风俗,为减轻颠簸,轮子远离车厢。车上有挡尘的活动遮帘,丝绸幔帐,还有可以倚靠的软垫和更为柔软的毛皮。
可以想见宅主的最后一次出行以及回家途中,已知道了结局,该是怎样的万念俱灰啊!眼前的无比奢华,前途的极端绝望!
生活在北京似乎总是令人产生绝望的感觉。我猜许多年幼时给灌输过英国历史的孩子,曾经也像我一样,没心没肺地觉得,如果他们活到最后没被吊死或砍头,就算是幸运至极了。我记得曾跟我姐姐热烈地辩论,当有另一种死法可供选择时,我们应该挑哪一种。她断言我选了上断头台也没用,因为这种高贵的惩罚手段从来不会赐给我们这种地位的人。我深受打击。对现在的英国来说,那种日子已经过去了,尽管直到詹姆士二世统治时期,英国人还不但被大规模屠杀,而且被卖身为奴。这听起来更糟,当然也更为野蛮。中国仍处于这种时期。那些身在此地却不能反思歌舞升平的英国的过去的人们,便错失了居住海外的种种好处当中最有用的一种。只有鉴往,才能知来,而从正在经过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相似阶段的其他国家身上最能看清我们的过去。想想很久以前自己也曾是婴孩,曾给逗弄过,大多数人有时都会觉得有点丢脸。但这是事实,一个国家也必须度过婴儿期。
在北京花园里住了几个月之后,我们格外高兴地意识到这是20世纪。希望能很快过渡到21世纪似乎有点得寸进尺。虽然在高耸的槐树的阴影下,在北京城大黑乌鸦的叫声中,我们还能寻觅到许许多多远古的安详和乐趣,可是这又夹杂着多少可以避免的悲伤和痛苦啊!
今天人们付出的努力是否会让21世纪变得更好呢?
P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