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来自共性的特征化事实
第三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路径
第四节 城乡整体迈入和各产业同步实现现代化
第五节 二元经济发展与二元社会结构
第六节 本书的特点、结构和要点
第一章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
第一节 中国经济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第二节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定性定量目标
第三节 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
第四节 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新常态
第五节 从刘易斯转折点到库兹涅茨转折点
第六节 消除现代化途中的制度障碍
第二章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
第一节 中国脱贫理念、实践和成就
第二节 摆脱绝对贫困对中国奇迹的意义
第三节 减贫实践及其成效的世界意义
第四节 乘势而上: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第五节 自立产业和自生发展能力
第三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抓手
第一节 如何实现同步现代化?
第二节 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之谜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与农业技术进步
第五节 打破狭小经营规模的制约
第六节 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设计
第四章 农业农村的要素积累和配置
第一节 破除资源不足的迷思
第二节 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广阔空间
第三节 资本报酬递减并非注定
第四节 农业金融:超越“小”与“大”之争
第五节 让土地回归生产要素功能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深度与广度
第一节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殊途同归和与时俱进
第三节 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城乡均衡发展
第四节 城镇化内涵的延伸:县域与乡镇
第五节 全地域和全方位的农村现代化
第六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激励相容
第六章 城乡迁移与促进社会流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两阶段迁移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
第三节 从横向到纵向的社会流动
第四节 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区域布局
第五节 乡村建设的本质和内涵
第七章 为什么要防止劳动力逆向流动?
第一节 内涵发生变化的“推力”和“拉力”
第二节 突破“有来有去”的流动模式
第三节 阻止“逆库兹涅茨过程”
第四节 超越就业创造的极限
第五节 新市民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
第八章 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农村居民收入及其构成
第二节 防微杜渐:阻断贫困的根源
第三节 人口金字塔和收入橄榄型
第四节 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重点
第九章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影响
第二节 城镇化:扩大还是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节 “弱势产业”还是“人数悖论”?
第四节 突破劳动生产率的“天花板”
第十章 新一代农村劳动者和创业者
第一节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第二节 人力资本贡献:从就业到创业
第三节 人力资本培养:从教育到“干中学”
第四节 人口发展新常态下的教育深化
第五节 以配置均等化破解发展不平衡
第十一章 如何倚重“三农”扩大内需?
第一节 庞大人口与超大规模市场
第二节 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第三节 对农业农村投资的新境界
第四节 扩大内需的新型城镇化效应
第十二章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构建中国式福利体系的时间窗口
第三节 在城乡一体化中释放生育潜力
第四节 破解农村养老的世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