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高效成事(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ISBN:9787121494321
作者:作者:(日)金出武雄|责编:刘皎|译者:马金城//王国强
定价:¥89.0
出版社:电子工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2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第1节  海阔天空的构思
    美国的研究环境充满天马行空的气氛
    三维国家全景图、灰尘传感器、苍耳子
    荒唐无稽的想法可以催生好的创意
  第2节  有点幼稚、天真、牵强的想法
    大陆漂移学说
    海岸线长度不一致
    内容宽泛的理论
  第3节  跳出现有的成功
    身为专家要有舍弃固有思想、大胆创新的魄力与勇气
    一味反对别人的意见就可以了吗
    没有抓住未来吗
  第4节  创新从省略开始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象棋
    简单、省略、抽象化——“不言而喻”的悬崖与审美感
    省略到什么程度是关键
  第5节  用情景推动研究
    唯一一个在超级碗大赛转播中露面的大学教授
    虚拟现实——其实,很久以前就在做相关的研究
    做有意义的研究
  第6节  情景的关键,是对人和社会有何作用
    做得很好的人和做不好的人的区别
    情景要通过对未来的构想进行描述
    不要认为没有用的研究才算高级
  第7节  构想力就是限定问题的能力
    畅销小说的构思都很优秀
    不可能为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找到共同的答案
    构想力是一种智慧的能力
  第8节  KISS方法——单纯地、简单地
    别成为唱反调的人
    坚持到了最后,就会明白失败的原因
    别想乱七八糟的方法
  第9节  智慧体力——所谓的集中力,就是让自己
    成为问题本身
    无论何时,都可能突然碰壁
    我曾经连续74小时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让自己成为问题本身
  第10节  越能干的人,越会迷茫
    我的研究生时代——要尽量提早拿出漂亮的成果
    具体目标与高层研究
    交织而来的不安感与成就感是智慧体力的基石
  第11节  从“做不到”重新开始
    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追求更高的极限
    科学工作者说不可能的时候,他很可能错了
    消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意义
  第12节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构想
    “日本人缺乏创新思想”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跟他人交流自己的构想时,突然发现没有想到的地方
    把自己的构想跟他人交流,不会被他人盗用吗
  第13节  加上一点我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我什么东西都自己动手做
    能变出钱的瓶盖
    铜的气味
  第14节  “像专家一样思考,像外行一样实践”就
    糟糕了
    我的艰辛历程——过去的计算机
    像专家一样思考的失败例子
    像外行一样实践的结果不尽人意
  第15节  关于独创和创造的三种违反常识的说法
    独创不是灵光闪现
    有创造能力的人在学校里成绩也好
    创造的基础是模仿
第2章  计算机向人类发出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育
  第1节  计算机向人类发出挑战
    四分卫的视网膜只有中心视野
    人是性能最优越的机器吗
    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节  人和计算机都是会计算的机器
    计算机使用硅和铜计算
    人用大脑计算
    “绳子”也会计算
  第3节  人类和计算机不同吗
    人们有时闯红灯,这是一种计算
    NP完全问题
    人类的思考就是一种物理现象
  第4节  计算机将变得比人更加智能
    我感受到新的智慧
    可预测的不可预测性
    超越人的机器人漫步于城市的时代
  第5节  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思考力和判断力
    我在大学时,讨厌做实验
    美国的大学重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要差得多
  第6节  思考例题并加以解决是加深理解的最好
    方法
    您怎么算得这么快啊
    欧拉公式
    逻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
  第7节  培养思考能力的教科书编写方法
    首先通览公式
    “从实质到形式”还是“从形式到实质”
    想写一本好的教科书
  第8节  创造力、规划能力的基础是记忆力
    知觉、思考、行动都源于记忆
    人类通过遗传留给下一代的记忆量只有0.0000…%
    存储能力与应用能力
  第9节  思考力和记忆力是靠不断实践培养起来的
    直觉也是一种计算
    不用万有引力定律,人们也知道物体是往下落的
    我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记一些东西
  第10节  和不同研究领域专家的智慧对决
    对未知事物与更优秀的人的感知
    抓住要点,在讲话和做研究上都是一样的
    以专业知识为武器,跟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对决
  第11节  辩证地考察素质教育与填鸭式教育
    能够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可以使自己变聪明吗
    圆周率等于3可以吗
    “记忆、反复学习”和“重视思考能力”并不是相反的
    概念
第3章  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实践
  第1节  说服——好酒也怕巷子深
    想法和结果被人了解才有价值
    不需要语言吗
    明白的、不明白的,让人听的、不让人听的
  第2节  不做铺垫直切正题——这样的讲话会令人
    深思
    日本的研究者和技术者不善于在国外演讲
    听众最感兴趣的是开始部分
    “倒着使用准备的幻灯片”
  第3节  用说明的方式陈述结果
    不要以道歉开始
    只要内容正确,介绍不精细也可以
    英语不好就单刀直入
  第4节  不是通过说明得到认可,而是在认可的
    基础上进行说明
    讲话要从唤起听众的印象开始
    复杂的理论也要让人理解
    “说话通俗易懂的教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第5节  和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要对
    自己说的话自信
    在国外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要有自信
    自信来自正面、积极的想法
  第6节  称赞与论点鲜明的讨论
    “Enjoy”文化与“极限”文化的区别
    真诚相待——讨论时要明确双方意见的对立点
    说话方式的恶习——“但是”
  第7节  比喻和例子是不同的
    例子就是实例,比喻是说明的工具
    模糊理论是日本的吗
    事物的命名就是比喻
  第8节  说英语时,要给人留下“作为一个
    外国人,说得不错”的印象
    并不仅仅帮助我提高
    我的英语会话失败谈
    最合适的英语会话熟练程度
  第9节  提高英语会话水平的秘诀
    无论什么话都要快速说出来
    “金出式”英语提高法——边打扫边听英语
    用“图像”计算
  第10节  论文以及要说服人的文章就是一部
    推理小说
    100篇学术论文中最为广泛阅读的是哪篇
    论文也需要悬念和紧张感刺激
    一篇论文只能论述一个主题
  第11节  “起承转合”的结合
    “起”——用来唤起读者的好奇心
    “承”——巧妙地设定假设
    “转”——循序渐进地引导解答的关键
  第12节  “合”的展现
    “合”——将最重要的研究结果一并提出
    评判作品、论文优劣的标准不是语言,而是构思能力
    和组织能力
    日本人能给美国人上英语课吗
  第13节  研究资金计划书必须明白易懂
    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都来自研究费
    招财的勇敢武士
    美国大学里的研究是“研究起业”
  第14节  关于演讲和英语的三个建议
    演讲还是别准备得太好
    展示资料不要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英语教育还是不要过早起步为好
第4章  寻求决断与明示的速度
  第1节  日本需要的是思考的速度
    发生多起恐怖袭击的一天
    遭遇危机,就要快速行动
    能用则用的现实实用主义
  第2节  互联网重构社会
    “ 9·11”事件发生时唯一可用的通信手段
    互联网突破了技术开发上组织之间的壁垒
    用互联网保护日本文化
  第3节  “别人怎么看自己”——强迫观念与
    存在感
    美国人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日本人的存在感很弱
    “就这么做”的美国和“还是不做为好”的日本
  第4节  不要拿“日本独有”当成挡箭牌
    “日本独有”的文化和习惯
    “日本独有”与“美国独有”的技术
    好的东西谁想出来都可以
  第5节  吸引人的领导艺术
    商业贸易谈判时,美国人只来一个人,日本人则要去
    三个人
    时代剧的地方官、西部剧的警长
    NASA长官的鲜明个性
  第6节  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干脆就掉转方向
    学生的“黑色星期五”
    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换工作是了解自己实力的机会
  第7节  评价本来就是主观的东西
    评价是很难的
    为什么日本不能取消大学入学考试
    “客观”评价的危险性和欺骗性
  第8节  “自己决定”是一种勇气
    个人拥有决定权的机构变没了
    为什么日本人不希望自己来决定
    美国的官员都希望贴上“是我做的”这样的标签
结束语  愉快地解决问题
    思考事物的本质
    中国学生的热情
    “金出教授,您一定很快乐吧”
新版结束语  致十年后的日本
    在美国变得毫无存在感的日本
    日本的自我意识和感受
    日本留学生太少了
    吸引天下人才的美国魅力
    保持竞争意识
    走出国门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要试试看”
    坚信可以成功的乐观心态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1节  海阔天空的构思
    常有美国人说:“金出教授的头脑很活跃啊。”这大概是因为我经常大声说笑的缘故。我常常认为,做研究不必太过严肃,去做有趣的事情就可以了。我这里说的有趣的事情,是指让自己精神上很放松,同时心里又觉得紧张期待的事情——就像和很喜欢的人见面时的感觉一样。
    美国的研究环境充满天马行空的气氛
    我从小就十分乐观,到美国生活后,更加磨炼了这方面的性格。1980年至今,在美国的这三十多年来,我对美国的研究环境有很深的体会,与日本相比,这里的研究过程更加自由、豁达,思路更加开阔。
    在美国,研究者需要通过竞争为自己争取研究经费。负责分发经费的组织制定募集研究资金的条款,我们则根据这些条款提出研究计划和所需的金额,并进行申报。如果被采用了,便会获得研究经费。
    在这些组织当中,为大学或企业提供最大额度技术开发经费的当属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ARPA曾经提出一个奇怪的招募事项——“征集只有用现在未知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项目提案”。
    对于这样的提案,首先要论证用现在已知的方法不能解决,其次要证明如果用自己的新方法“有可能”解决问题。
    曾经有人问: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算不算呢?得到的回答是:数学是一种现在已经知晓的方法,所以不能接受。这样的项目征集简直就像是在“骗”人。
    国防部名下的机构都是这样的,但是他们提供的资金却相当可观。每个项目的经费是以几亿日元为单位计算的。
    先不提这类投资规模的项目,我所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每年也都会征集“Wild Idea Fund”这样的项目。所谓“Wild Idea”,就是不寻常的,甚至是听起来很荒谬的创意。学校将向这类创意提供研究资金。
    然而在美国社会,这些荒谬、可笑,甚至荒诞无稽的创意,如果仔细琢磨的话,会发现有值得认真去做的地方。
    三维国家全景图、灰尘传感器、苍耳子
    在美国,一年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应该是一月份播出的“超级碗”大赛,也就是美国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2001年1月,“超级碗”大赛播出时使用了我开发的一套三维影像系统。这套系统是利用放置在球场四周的机器人摄像机,形成可以在观众周围环绕显示的影像。那种绝妙的效果,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高潮的那一幕。
    2001年“9.11”事件以后,全美国对保安和监视系统的兴趣越来越浓。
    正是由于我开发了这套系统,所以不断有人向我咨询,询问是否能制作m国家的三维全景图。
    “如果在阿富汗境内放飞数万个带有超小型摄像机的气球,使之覆盖全境,得到山地的三维影像,不就能轻松找到本·拉登的藏身之处了吗?”(注:本·拉登已于2011年5月死亡)。
    还有人说:要是能散播几十万、几百万个像灰尘一样大小的麦克风,不就能监听人们的脚步声或汽车噪声等各种各样的声音了吗?甚至还给出了如何收集监听信息和防止麦克风被吸尘器吸走的方法。他们还说:在灰尘上装上小镜子,飞机飞行时从空中向地面发射激光,灰尘就会被带动、调整镜子的方向,这样一来,就可以像西部剧中印第安人采用的通信方式一样,通过反光以“1、0”传递信息。这被他们称为灰尘传感器。
    进一步,在识别人时,如果仅用摄像头,那么人们只要乔装打扮一下就很难被辨认了。要是可以散播像苍耳子一样的小机器人,黏在人身上,那么就可以通过血液识别其DNA来识别其身份……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奇特的创意。
    然而在美国,真的有人为这种创意提供研究资金。
    荒唐无稽的想法可以催生好的创意
    如果你认为上述那些事情无聊、太傻,那么你一定是个认真的人。认真的人做事情时,一定会尽力避免失败,一步一个台阶地迈向成功。但是,要产生优秀的创意、发明独创的技术,必须要有极端的,甚至荒唐无稽的,或者我们常说的跳跃性思维。
    P2-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