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历史演进
1.1 工程教育的国际历程
1.2 工程教育的中国发展
1.3 卓越工程师培养面临的挑战
第2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时代要求
2.1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2.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思路
2.3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点任务
第3章 培养通用能力标准及多元主体建设指南
3.1 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能力标准
3.2 卓越工程师多元培养主体建设指南
第4章 培养要素再造
4.1 培养要素再造的总体思路
4.2 项目制育人机制设计
4.3 工学交替培养方式探索
4.4 多元主体课程教材建设
第5章 校企导师队伍重构
5.1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5.2 校企导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
5.3 校企导师双向流动机制
5.4 校企导师组育人机制
第6章 学生工作体系创新
6.1 学生工作体系创新的总体思路
6.2 基于校企融合“一体化设计”的党建思政体系
6.3 基于校企协同“全周期育人”的成长服务体系
6.4 基于工学交替“多频段视域”的管理保障体系
第7章 工程师技术中心建设
7.1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7.2 工程师技术中心的建设意义
7.3 工程师技术中心的建设路径
第8章 领导力培养路径探索
8.1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8.2 “大国工程”领导力培养核心要素
8.3 领导力培养体系及其“数智化”路径
第9章 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9.1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9.2 卓越工程师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要求
9.3 卓越工程师工程伦理教育路径
第10章 培养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10.1 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价的总体思路
10.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评价主体
10.3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评价内容
10.4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评价环节
10.5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第11章 衔接互认体系研究
11.1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11.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的框架构建
11.3 国际工程师职业资格衔接体系的典型经验
11.4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职业资格衔接的模式路径
第12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构建路径探索
12.1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建设意义
12.2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构建机理
12.3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构建策略
12.4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