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第2章 河套灌区灌溉定额确定方法
2.1 河套灌区作物灌溉制度的成果汇总
2.1.1 生育期灌溉制度成果汇总
2.1.2 秋浇灌溉定额和春灌灌溉定额成果汇总
2.2 河套灌区生育期灌溉制度成果分析
2.2.1 河套灌区主要作物现状净灌溉定额
2.2.2 主要作物灌溉定额时空分布特征
2.3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灌溉定额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套灌区典型区灌溉定额分析
3.1 皂火分干渠典型研究区灌溉定额分析
3.2 永刚分干渠典型研究区灌溉定额分析
3.3 建设二分干渠典型研究区灌溉定额分析
3.4 永联典型测试区灌溉定额分析
3.4.1 永联典型测试区介绍
3.4.2 永联典型测试区生育期灌溉定额分析
3.4.3 永联典型测试区秋浇灌溉定额分析
3.4.4 其他测试区灌溉定额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套灌区基础数据分析
4.1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水量数据分析
4.2 灌溉面积数据分析
4.3 种植结构数据分析
4.4 灌溉水利用效率成果分析
4.4.1 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成果分析
4.4.2 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成果汇总
4.4.3 年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水量平衡分析的河套灌区灌溉定额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灌溉定额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划分
5.1.2 综合灌溉定额研究方法
5.1.3 秋浇和春灌灌溉定额研究方法
5.1.4 不同作物净灌溉定额的确定方法
5.1.5 计算方法修正与合理性分析
5.2 河套灌区秋浇和春灌灌溉定额分析
5.2.1 秋浇灌溉定额分析
5.2.2 春灌灌溉定额分析
5.3 河套灌区综合灌溉定额分析
5.3.1 全年综合灌溉定额
5.3.2 春灌及生育期综合灌溉定额
5.3.3 生育期综合灌溉定额
5.4 河套灌区典型作物灌溉定额分析及验证
5.5 河套灌区主要作物灌溉定额分析
5.6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对灌溉定额的影响
5.6.1 地下水埋深、引水量和降雨量的年际变化
5.6.2 地下水埋深与引水量及降雨量的关系
5.6.3 限制引水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及潜水蒸发量分析
5.6.4 河套灌区潜水蒸发量分析
5.6.5 未来引水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及潜水蒸发量计算
5.6.6 考虑未来引水条件下灌溉定额的变化
5.7 作物净灌溉定额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7.1 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典型年确定
5.7.2 作物灌溉定额比对主要作物净灌溉定额的影响
5.7.3 种植结构对典型作物净灌溉定额的影响
5.7.4 灌溉面积对典型作物净灌溉定额的影响
5.7.5 灌溉水利用系数对典型作物净灌溉定额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河套灌区农业灌溉地下水可开采量
6.1 基于可开采系数法的河套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6.1.1 研究方法
6.1.2 地下水总补给量计算
6.1.3 可开采系数确定
6.1.4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6.1.5 小结
6.2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6.2.1 研究工具
6.2.2 研究方法
6.2.3 基础资料
6.2.4 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
6.2.5 模型率定验证
6.2.6 井渠结合实施后灌区地下水位的预测分析
6.2.7 矿化度2g/L下方案选择
6.2.8 矿化度3g/L下方案选择
6.2.9 开采方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套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7.1 河套灌区可供水量
7.1.1 河套灌区引水量
7.1.2 河套灌区分洪分凌水量
7.1.3 河套灌区淖尔水量
7.1.4 河套灌区水库水量
7.1.5 河套灌区退水量
7.1.6 河套灌区再生水量
7.1.7 河套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7.1.8 可供水量供水状况分析
7.2 河套灌区用水现状分析
7.2.1 河套灌区生活用水
7.2.2 河套灌区第一产业用水
7.2.3 河套灌区第二产业用水
7.2.4 河套灌区第三产业用水
7.2.5 河套灌区生态用水
7.2.6 河套灌区用水总量
7.3 河套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7.3.1 河套灌区现状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7.3.2 河套灌区生产用水量预测
7.3.3 河套灌区生活与生态用水量预测
7.3.4 河套灌区用水量预测及未来供需平衡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河套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与发展模式研究
8.1 河套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与发展模式预测内容
8.2 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灌区引水量预测方法
8.2.1 基于年灌溉定额的灌区和灌域尺度引水量计算
8.2.2 基于年内两灌期的灌区和灌域尺度引水量计算
8.2.3 基于年内三灌期的灌区和灌域尺度引水量计算
8.2.4 考虑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灌区最小引水量计算
8.3 规划年关键数据预测分析
8.3.1 规划年灌溉定额的预测分析
8.3.2 规划年作物种植结构的预测分析
8.3.3 规划年灌溉水利用效率分析
8.3.4 规划年灌溉面积的预测分析
8.3.5 规划年地下水可利用量分析
8.4 现状灌溉面积条件下的灌区引水量
8.4.1 不同预测方案引水量计算结果比较
8.4.2 推荐方案灌区引水量计算结果
8.5 限制引水条件下的灌区发展模式
8.5.1 农业限制引水量为40亿m3时的灌区发展模式
8.5.2 农业限制引水量为38.8亿m3时的灌区发展模式
8.5.3 农业限制引水量为36.4亿m3时的灌区发展模式
8.5.4 限制引水条件下灌区发展模式汇总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