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面朝东方大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传统)
ISBN:9787208194496
作者:作者:张春蕾|责编:马瑞瑞
定价:¥89.0
出版社:上海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48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序一  汪介之
序二  杨金才
绪论
第一章  赛珍珠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一、汉语是第一语言
  二、接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滋养
    (一)文学启蒙老师狄更斯
    (二)中国塾师孔先生
    (三)家中“讲故事的人”
    (四)淮书、扬州评话和民间戏曲
    (五)研读中国古典小说
  三、与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作家互动交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受鲁迅创作与研究的启发
    (三)与徐志摩、林语堂、老舍等现代作家交往
第二章  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
  一、中国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二、中国小说的主旨内涵
    (一)中国小说的根本在于其平民立场
    (二)中国小说的精髓在于其人本精神
    (三)中国小说的基调是现实关怀
  三、中国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中国小说的最高真实是生活真实
    (二)中国小说的情节线索和叙事结构体现“自然”原则
    (三)中国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是动作和对话
    (四)中国小说的语言风格是通俗平易
    (五)中国小说的行文特点是戏谑讽刺
  四、中国小说的创作过程
  五、中国小说是寓教于乐的载体
第三章  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借鉴
  一、对中国小说成书方式的借鉴
    (一)汇聚式累积
    (二)生长式累积
  二、立足平民立场的创作实践
  三、以人本精神为精髓的创作主题
    (一)凸显人的主体地位的开篇
    (二)呈现丰富人性的形象刻画
  四、对现实主义创作基调的继承
第四章  赛珍珠的社会书写与中国小说
  一、《水浒传》与赛译《水浒传》
    (一)选择《水浒传》的动机
    (二)译著版本的选择
  二、赛珍珠对中国社会的呈现与《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社会主题
    (二)《水浒传》对赛珍珠中国社会呈现的影响
  三、赛珍珠对中国战争的想象与《水浒传》
    (一)《水浒传》对北宋时代战争的再现
    (二)《水浒传》对赛珍珠战争想象的影响
  四、赛珍珠对中国政治形态的构想与《水浒传》
    (一)《水浒传》表现的北宋时期国家政治形态
    (二)《水浒传》对赛珍珠构想国家政治形态的影响
第五章  赛珍珠的家庭书写与中国小说
  一、赛珍珠的家庭书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借鉴
    (一)家庭生活中的女性书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借鉴
    (二)家庭生活中的男性书写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借鉴
  二、赛珍珠的家族书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借鉴
    (一)对家族制度下伦理关系嬗变的书写
    (二)以家族为核心的家族—社会的多维叙写
  三、赛珍珠的家国书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突破
    (一)从超越现世到跨越民族与文化的演变
    (二)从家庭、家族小说到家国同构书写的突破
第六章  赛珍珠的知识分子书写与中国小说
  一、赛珍珠与中国“士”文化传统
    (一)对儒家士文化传统的弘扬
    (二)对中国士大夫人文情怀的延续
  二、赛珍珠负面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与中国小说资源
    (一)迂阔懦弱、百无一用的知识分子
    (二)吟风弄月、玩赏智力的知识分子
    (三)数典忘祖、自私利己的知识分子
  三、赛珍珠正面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与中国小说资源
    (一)追求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二)充满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
    (三)具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绪论
    众所周知,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前半生近四十年的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她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和热心、坚定的传播者:“中国值得夸耀的,就是他们自己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文明。”她也是从写作中国题材切入文学创作的,并以“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而在1938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多数人都关注到授奖词的前半句,“由于她的著名作品为人类的同情铺路,这种同情跨越了远远分开的种族边界”,而忽略了后半句,“还由于她对人类理想的研究,这些研究体现了伟大和生动的写作技巧”。就是说,一般人只注意到赛珍珠向世人讲述中国人的生活,而忽略了她同时也是以与写作内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中国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描绘这种生活。在题为《中国小说》( *The China Novel* ,1938)的获奖演说中,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思路、写作技巧和讲故事的形式源于古老的中国古典文学,她在用中国人的方式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她不仅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尼克松语),让西方人通过这座桥梁走进中国、打量中国、了解中国,她还告诉世人,这座桥梁的设计理念也源于中国。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作家,恰恰是古老的中国小说艺术形式造就了她。她之所以能站在这里,不仅因为中国人务实、坚韧、勇敢、勤劳、善良的生活态度打动人心,还因为中国小说的言说方式魅力十足,十分动人。中国是一个值得西方人了解的国度,其深厚的文学传统孕育出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西方作家;中国不是一个受同情、被审视的弱势民族,而是一个能向世界输送有示范价值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形式的民族。她甚至宣称,“中国小说对西方小说和西方小说家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是一个值得仰视的文学大国,它那长期被视作通俗文学的古典小说有许多艺术技巧和思想理念足可成为西方小说的先导。赛珍珠以视野宏阔、观察精细、涉猎广泛的中国题材小说,向世人宣讲了中国人战胜困难、创造生活的非凡勇气和乐观精神,且以渗透着多重中国小说创作元素的艺术技巧,昭告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理应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拟将赛珍珠部分中国题材的小说与中国小说(主要是古典白话小说,兼及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放在一起进行对读,分析、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赛珍珠如何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入研读、细心揣摩、摹仿学习,将最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创作技巧化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力求用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语言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而成为“自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描写中国的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作家”。
    作为传教士之女,赛珍珠生于美国而长于中国,既接受过正统的美式中等和高等教育,也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和中国文学家庭教师的辅导,她对中美两种文化都有系统认知和深入研究,并深受两种文化的熏染。这种特殊的履历不仅造就了她看待世界与人生的特殊视角,也使她得以与中英两种语言文学传统都保持密切联系。作为一个会说两种语言、有着两个祖国的文化边缘人,她是吸吮着中西方双重文化滋养长大的,她的白种人血脉最初却是汲取东方大地上涌出的甘泉、长出的五谷滋育才得以丰沛的;虽然西方文化借助先祖的遗传基因贯注她的灵魂,但就文学构思和语言表达而言,她的精神底色却是为她提供了最初阅世经验的中国文化注入的。略一浏览她的主要文学创作,就不难发现,那些有关中国题材的文学书写大多生动传神,文思泉涌,而她一旦双足离开东方地母的怀抱,涉猎父母之邦的美国题材时,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灵气顿失。
    一、从生活和阅读零距离获取素材和经验
    赛珍珠曾坦言:“倘使美国是我的母国,将肉体给我,那么,中国便是我的父国,将精神和心思给我,我的心情是属于两国的。”父精母血共同孕育出她,中西方文化共同培育了她,在她白种人的身体里蕴藏着一个中国式灵魂。
    赛珍珠生于美国,长于中国,髫龄之年即接受母亲亲授的英语文学训导及中国儒生孔先生的汉语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教育。其实,就系统教育和书面阅读而言,西方小说占了先机,日后她在《我欠狄更斯一笔债》( My Debt to Dickens ,1936)一文中曾详尽叙述过自己七八岁时是如何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狄更斯小说中的情形,她接受的官方系统教育也是英语文学教育。按常理推导,她关于小说的知识和创作技巧,首先应该得之于英语文学而非中国文学。但赛珍珠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获奖演讲《中国小说》中非常明确地宣称:“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是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这句话的真诚性和真实性当然不应受到任何怀疑。那么如何解释一个把狄更斯视为自己文学启蒙老师的人,却把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说成是她文学创作更重要的资源呢?作为一个用英语创作的美国小说家,赛珍珠必然会自觉接受英语文学传统的影响并从中汲取营养,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写在纸上的文学作品再生动、再深刻、再有力,也无法和亲身体验的真切的生活相比,比文学传统更有力地影响她的正是这鲜活的生活本身。
    P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