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沉浸,去吸纳,去见广阔天地
白岩松 哪怕全世界背过身去,书依然平等待你
陈嘉映 在寂寞里跟伟大的心灵交流
陈彦 读书与生活
迟子建 读书是一种宁静的辉煌
余世存 阅读的真谛是君子以同而异
周国平 阅读与人生
梁永安 阅读是生命的答案
阅读最宽容,它允许千奇百怪的选择
王笛 学术阅读与日常阅读
孙正聿 阅读,用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
陈平原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吴晓波 读书是我生活的全部
余秋雨 别在假阅读中浪费生命
钱理群 静悄悄地存在变革,从读书开始
温儒敏 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从跌跌撞撞的过往,走向轰轰烈烈的明天
丘成桐 读书移情,立志是一刹那间的事
刘慈欣 我的科幻之路上的几本书
苏童 我的读书生涯
唐浩明 我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向往
徐则臣 阅读的“竿子”撤了,影子还在
强世功 读书的志趣,在心上的一念之间
谢冕 我的读书生活
作者提及书目
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看到有哪项投资,比读书的成本更低,收效更大。不管你今天有多少困惑,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你所经历的一切,在书中都有写照,无非是时代背景不同。
来到河南大学,和同学们分享关于阅读的体验,首先要从我的一位老大哥的故事讲起。他是开封人,也是河南大学的校友。
在他应该上大学的年纪,大学对他只打开了一扇不算很宽的门。他想争取,但是没有得到这个机会。他绕着河南一所大学的围墙,哭着在外面走了整整一圈,在心里说“我将来一定要上大学”。但是当时的大学对于他来说还遥不可及。
那时,他作为一个小知青,要带领一些农民去送货。冬季的一天,在回来的路上拿出准备好的干粮,全硬了,这时候他看到前方有一户人家,就去敲门:“能麻烦您煮一锅热水,让我们把这干粮熥一熥吗?”那户人家的主人答应了。
我这位老大哥进了屋,偏头一看,桌上放着一本李大钊的文集,肚子饥饿的他似乎突然发现了另一种更为强烈的饥饿。他翻开了这本书,首先看见十个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立即被打动了,看得不能撒手。吃完饭他问主人:“能让我把这本书借走吗?”
总共借了三天。头一天晚上,油灯不断地灭,他又不断把它点上,一夜把书读完,后两天抄,第三天,骑自行车如约把书还了回去。那家主人很喜欢这个爱读书的年轻人,就把他引到自己不大的书架前,喜欢的都可以借。他想抱走很多很多的书,主人说:“别,一本一本来,最重要的是,有些书你要背下来。”结果他把书借走之后,真的就背下来了。
后来,1980年,老大哥终于走进了河南大学的校门:读了四年夜大,拿下大专文凭;又读了四年自考,拿到本科学位;后来读了研究生,又在吉林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92年,就任开封市公安局局长期间,他指挥侦破了开封人都熟悉的“九一八大案”。被抓到的主犯不服气,觉得警察没文化,问他能不能背《岳阳楼记》。我这位老大哥几乎不假思索,《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张嘴就来。主犯惊呆了,彻底服了:好,我全招!案子破了。
他的名字叫武和平。但是我觉得,他的灵魂叫“文和平”——文武双全。就是这样一位开封人,我们河南大学的校友,从一名普通知青,走到了公安部新闻发言人的位置上。而支撑他的,就是几十年不间断的读书生涯。
每天你用多长时间读书?
通过武和平的故事,大家能够感受到一个饥饿的时代,人们对书籍有多么渴望,而读书又是如何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的。
饥饿的时代结束了,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相对富足的时代。提供一个小小的数据:当下中国出版物一年的品类超过50万种。与武和平大哥饥饿的青年时代相比,这无疑是相当庞大的精神资源。而今天的人们阅读状况又如何呢?
2019年春天,“4·23”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一如既往地发布了第16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们来看其中一个数据:2018年中国成人一年平均阅读4.67本纸质书,比2017年增长了0.01本……河南大学的朋友们,你们的年均阅读量是远远超过这个平均值,还是有些人没达到呢?因为年阅读量超过10本书的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0%。
接下来马上会有同学感慨:咳,都什么时代了,还读纸质书?我们现在都在手机上阅读,我们读了很多很多……的确,我们还可以看一个数据:中国成年人每天人均接触手机的时间是多长?接近85分钟。听到这个数字,大家会很振奋——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读更多的电子书吗?但是实际上,接受调查的成年人一年阅读的电子书平均不到4本,也就是说,每天看手机85分钟,并没有多出一点儿时间留给读书。别蒙自己,也别蒙别人。
接下来再看看,在所谓的网上阅读中,读书到底占据什么样的比例呢?我国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聊天交友排第一位,第二是浏览新闻,第三是看视频,第四是购物,第五是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第六是查信息,第七是网络游戏,第八是即时通信,第九位,才是阅读期刊书籍——还不是纯粹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