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郭永怀传
ISBN:9787572323355
作者:作者:李成智|责编:杨磊//吴英华
定价:¥198.0
出版社:山东科技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56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郭永怀的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郭永怀的家乡简况
  第二节  郭永怀的少年时期
  第三节  天津和北京求学之路
  第四节  考取英庚款留学生
第二章  国外留学与学术生涯
  第一节  留学多伦多大学
  第二节  在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第三节  康奈尔大学成就卓著的十年
  第四节  联络钱学森归国事宜
  第五节  毅然决定返回祖国
第三章  科学研究成就与贡献
  第一节  跨声速研究的突出成就
  第二节  黏性流体力学的丰硕成果
  第三节  激波与边界层作用的成就
  第四节  高超声速领域的开创工作
第四章  开拓我国的力学事业
  第一节  参与制定力学学科规划
  第二节  筹建和发展力学研究所
  第三节  开拓应用力学新领域
  第四节  创建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第五章  倾心高层次人才培养
  第一节  领导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
  第二节  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
  第三节  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
第六章  奠基导弹与航天事业
  第一节  中国发展导弹的战略决策
  第二节  参与制定导弹与航天规划
  第三节  奠基火箭与导弹发展
  第四节  参与创建我国航天事业
第七章  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第一节  中国原子弹的早期探索
  第二节  受命参加原子弹研制
  第三节  核航弹攻关阶段的贡献
  第四节  领导氢弹的结构设计
  第五节  领导核导弹的环境试验
  第六节  奠基我国核防护工程
  第七节  献身中国的核武器事业
第八章  郭永怀的科技思想与治学理念
  第一节  践行科技强国思想
  第二节  发扬应用力学传统
  第三节  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
  第四节  坚持求是与民主作风
  第五节  重构“任务带学科”方针
  第六节  以科研促育人理念
第九章  李佩先生的世纪传奇
  第一节  李佩的早年求学经历
  第二节  重庆时期的工作与经历
  第三节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第四节  幸福充实的美好时光
  第五节  人生至暗时刻的降临
  第六节  壮心不已的后半生
第十章  平凡伟大不朽的一生
  第一节  科学报国,无怨无悔
  第二节  热爱生活,淡泊名利
  第三节  坚持真理,刚直不阿
  第四节  家国情怀,大公无私
附录
  郭永怀:我为什么回到祖国——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
  郭永怀:发射人造卫星的技术问题
  郭永怀:星际航行的第二阶段
  郭永怀:古巴刚果的朋友遍世界
  郭永怀等24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联合发言
  郭永怀:苏联征服宇宙空间新的胜利
  李佩:遗憾与欣慰
  张爱萍:中华儿女的好榜样
  周培源:坚决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王淦昌:高尚的品德
  汪德昭:回忆郭永怀教授二三事
  钱学森: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钱学森:冷与热、科学态度与献身精神的结合
  钱伟长:怀念同窗益友郭永怀教授
  邓稼先:忆良师益友,再创新业
  王佛松:祖国不会忘记
  傅承义:要有民族自尊感
  郑哲敏:郭永怀先生的精神永存
  俞鸿儒:郭永怀先生引导我做实验
  李佩: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记我为中科院开创的二三事
  郭永怀博士论文影印版节选
郭永怀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郭永怀的青少年时代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天的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的一个小村。他是农民的儿子,家中并不十分富裕,但父亲鼓励和支持他读书。就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在村里读了私塾,在石岛读了高小,在青岛读了中学,再一步步从天津到北京,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抗战期间,他又辗转来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并在此考取庚款公费留学生,远赴加拿大多伦多继续求学深造。
    第一节  郭永怀的家乡简况
    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这里三面环海,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世代以农耕为主业,辅以近海捕捞鱼虾为生。
    据村里老人传说,西滩郭家村人在元朝时由中原地区迁到此地。为防止回逃,当年的人在每个人的双脚小脚趾外三分之一处割有刀痕,现在的西滩郭家村人不论男女,双足小脚趾外三分之一处均有裂痕。当时有数千人从中原迁移到山东,其中几百人先来到登州府(今蓬莱市),再到达荣成。他们随队带了几只象征吉祥的鸽子,用以选择吉祥的居住地。时处仲夏,鸽子飞到近海的滩涂上,吃着草籽,咕咕地叫个不停。大家一看,这是一块近海的滩涂,河水清清,草木葱葱,附近共有三条河汇集流入大海。河岸边是一片翠绿的芦苇,鸟语蛙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西滩处还有一对龙眼清泉。这时,领头的人喊道:“鸽子咕咕地叫,第一小队姓郭的就在此住下,其余的人再按吉祥鸽的飞行路线决定。”于是郭姓家族的成员便分住东滩和西滩,这两地后来就演变为东滩郭家村和西滩郭家村。
    其余的村民继续跟着鸽子寻找合适的定居地。鸽子又在东北方向的山上落下,此地得名“高落山村”。后来,有大鸽子落下的地方就叫“大落村”,有小鸽子落下的地方就叫“小落村”,而鸽子要落又不落的地方就取名为“不落岛村”,鸽子向下回头飞的地方叫“下回头村”。分配完毕后,大家问领头人:“你住哪?”头人说:“我到南面的红石头那里住,就叫‘赤山村’(也叫斥山)吧!”这就是东滩郭家村、西滩郭家村和周围的6个村子村名的来由(现在荣成市地图上仍可见8个村子的村名)。
    关于东、西滩郭家村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据《郭氏宗谱》考证:明朝隆庆年间,郭氏祖郭光远从今山东省文登区遮阴山后的郭家迁至此地,因此地为滩地,又同时建有两个村,故以姓氏冠以方位命名为东滩郭家和西滩郭家。还有人说,郭家祖先是从名为“小云南”的地方迁来的,而这个“小云南”之名究竟指哪里,现在大概已无从可考了。许多山东籍、东北籍的老人都称老家是“小云南”,且祖辈传下来的“小云南”具体位置说法不一。无论如何,郭家是从外地迁徙到荣成的当无异议,距今至少200多年了。
    西滩郭家村,距海湾大约五里路程,到大海还有一二十里路。因此,村民们很难从事渔业,主要以种植粮食、水果、蔬菜为生。因此,这里的富裕程度同海边渔村自然不能相比,但与山东大多数内地相比,还是富足得多。村前有三条河水汇集流入大海,涨潮时河水变咸,退潮时河水变淡,所以河里的鱼虾味道极为鲜美。
    东滩郭家村前有一大片芦苇荡,各种鸟禽在此栖息。夏秋季节,鸟语蛙鸣,生机勃勃。西滩郭家村前有一对荷花池,也叫荷花湾,它为这个小村庄增加了不少光彩。荷花湾位于近海地区,水位高约1.5米,而且湾里的水终年不竭,可以为村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生产用水,涝可储水,旱可供水,可谓是“神湾”。因村民常在湾里养鸭子,所以荷花湾也叫鸭子湾。这块美丽的地方给少年郭永怀和他的小伙伴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威海在历史上一直是人烟稀少的小地方,长期以来归文登县(现文登区)管辖。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文登东部沿海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年)威海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东总督王士俊以“文登幅员辽阔,殊难管辖”为由,奏请裁成山卫设县,次年二月建议得到批准,雍正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遂称新设县为荣成县,治所为原成山卫城,属登州府(蓬莱)治下。清朝末年,由于北洋舰队驻扎在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城得到了较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荣成隶属山东省胶东道。1927年,直接隶属山东省;1937年,隶属于山东省第七专员督察公署。1940年2月,日军入侵,国民政府宣布荣成县政府解散。同年4月9日,成立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东海专署。1948年10月,将治所迁至离海稍远的崖头镇。1949年后,荣成县归属文登专区(后改莱阳专区)。1958年,荣成县改属烟台专区。1983年,改属烟台市。1987年10月,改属威海市,此时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1988年12月10日,荣成县撤县设市,成为荣成市(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山东东部呈半岛形延伸至黄海,而成山头又像一个小半岛,因而在当地,成山卫又被称为半岛的半岛。由于荣成的成山头有秦始皇到访求仙的传说,因而成为旅游的圣地。荣成的教育自清朝起一直比较发达,孕育了不少文化名人。20世纪,著名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原国务委员宋健院士以及海军原政委李耀文等都是荣成人。
    在20世纪初,东、西滩郭家村地处偏僻,村民住的是海草房,吃的是玉米、地瓜、白菜、萝卜等。一般农家平日很少吃肉,但鱼虾倒是常吃,几乎每家都有虾酱缸。村民家的屋顶大都是用海草盖顶的,既抗风,又不易腐烂,还不易着火。海草房子越老越白,夏天防晒,冬季保暖,是当地一宝,也是麻雀筑巢的好地方。老房子上的海草长满了灰紫绿色的“饽饽芋”,味道酸甜,孩子们常上房采食。郭永怀家虽略富裕,但基本生活条件和一般农家差不多。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