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正是西方风俗中的感恩节。
我们一早出门,连着开车十个小时,吃午饭都不敢停留,是为了按时赶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市,赶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一场演出之前到达。
北上的旅行很早就计划好了,赶着看这场演出,却是出发前那个晚上的临时决定。
晚上,窗外夜色已深。出门的行装都收拾好了,怀着出发前的不宁,在书桌前坐下,几乎是无意识地,打开了电脑。以前出门,并没有查看当地演出节目的习惯,这次,就像是上帝戳了一下我的脑门,不知为什么,顺手连上了肯尼迪艺术中心的网站,打开了第二天的节目单。
屏幕一闪,节目单跳了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二天晚上的节目是:芝加哥儿童合唱团的联唱——《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
《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那是我们熟悉的一首儿童诗。这首诗,和其他一批儿童诗、儿童画一样,是一群普通的孩子们创作的,创作在一个特定的年代、一个特别的地方。
我们要赶去,听一听今天的孩子唱出那些六十年前的孩子们心中埋藏的歌。
六十年前,这些孩子们的老师,想尽办法艰难地把孩子们的诗和画保存下来,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有那么一个片刻停下来,去了解——人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真实经历。也让我们有哪怕是一小段的静默时间,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和今天的儿童们一样的孩子,有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被突然中断的童年。
这些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再也没有能够长大。可是,这些诗和画的存在,给我们讲述了那个令我们无法回避的、真实的故事。
一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特莱津的捷克小镇。可是,故事的源头,却是在德国。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了,一上来就咄咄逼人,势不可当。
希特勒很早宣称:“要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总算账……目的是在将来能为我国人民在其他地方进行扩张。”“德国必须在东方进行扩张——主要牺牲俄国。”“不能用和平方式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
为了给侵略铺路,他试图让德国人相信,世界上只有德国的白人、日耳曼人,才是强者,而“强者必须统治弱者,不能与弱者混杂,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伟大。……只有天生的弱者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希特勒宣扬这样的说法:奴役和践踏他人,是维持自己“民族优越”的方式。
希特勒追求全世界对德国的服从,追求德国对“领袖”的服从,也就是对他的服从。所以,希特勒一向说,德国是不要“民主这样无聊的玩意儿的”。很快,德国街头到处都是纳粹的冲锋队员,横冲直撞。
希特勒利用了人的弱点。这就是大多数人会有自私的想法,会愿意相信自己比他人更优秀。在遇到经济困难这样的灾难时,人们会愿意找到一些替罪羊,会不由自主地相信,罪责都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有什么责任。当自己属于一个“强大的多数”时,会忽略甚至欺负弱小的、无力反抗的少数。希特勒激励德国人民,使他们相信,善良、同情心只是弱者的感情,这种感情对改造国家不利,要让这个国家强大,德国人民需要的只是“钢铁一般的意志”。
德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伟大的音乐巨匠贝多芬的故乡。即便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也有许多人良心未泯,他们知道这是错的。然而,希特勒在上台之后,立即控制了所有的报纸和杂志。并且非法地逮捕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德国人。他们只能在家里,悄悄地把不赞同的想法告诉自己的孩子。可是,希特勒最容易控制的就是青少年了。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年,往往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学校和老师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容易盲目相信和崇拜强权与领袖。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