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狮子老爸讲历史(上中下)
ISBN:9787101170634
作者:作者:狮子老爸|责编:杨旭峰//刘三//刘晶晶|绘画:莳歌
定价:¥199.0
出版社:中华书局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86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上册
  远古
    盘古大神开天辟地
    女娲抟土造人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启发民智
    神农氏遍尝百草
    炎帝、黄帝与炎黄部落
    涿鹿之战  大败蚩尤
    仓颉发明汉字
    女娲炼石补天
    金乌乱世  羿射九日
    许由不愿当首领
    唐尧禅位于虞舜?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夏朝
    夏启即位  废除禅让
    酒池肉林  始于夏桀
    商朝
    奴隶宰相伊尹治国
    商王盘庚迁都至殷
    姜太公专钓有心人
  西周
    周公辅政  殚精竭虑
    厉王暴政  国人造反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春秋
    郑庄公掘地见母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君位
    管仲鲍叔牙情谊深
    曹刿三鼓之计破齐
    老马识途  逃离迷阵
    晋文公退避三舍
    商人弦高舍命救国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孙武治军  女子练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赵氏孤儿终报大仇
  战国
    三家分晋  七雄并立
    商鞅变法  移木立信
    孙膑庞涓兵家智斗
    苏秦张仪纵横传奇
    屈原被贬含恨投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范雎远交近攻
    赵括自大  纸上谈兵
    毛遂自荐  有勇有谋
    李冰修建都江堰
    荆轲献图  暗刺秦王
中册
  秦朝
    秦始皇推行统一措施
    徐福遍寻不老神药
    奸相赵高指鹿为马
    陈胜吴广起兵抗秦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项羽与刘邦鸿门宴上对决
    张良拾履  获赠奇书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霸王末路  四面楚歌
  汉朝
    萧规曹随  一成不变
    太后专权  周勃夺军
    缇萦救父  废除酷刑
    周亚夫从严治军
    晁错削地  七国叛乱
    飞将军李广智勇双全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张骞出西域  开辟丝路
    苏武牧羊  恪守汉节
    昭君出塞  抚安匈奴
    外戚王莽谋权篡位
    绿林起义  赤眉造反
    昆阳大战  新朝覆灭
  三国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董卓专权  祸乱朝纲
    群雄逐鹿  龙争虎斗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三顾茅庐  终得孔明
    孙刘联盟  共抗曹操
    赤壁之战  火烧战船
    吕蒙读书  刮目相看
    火烧连营  刘备托孤
    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三家归晋  一统天下
  两晋
    石崇王恺  斗富为乐
    八王之乱  西晋衰落
    祖逖闻鸡起舞
    石勒从奴隶变成皇帝
    东晋桓温  三次北伐
    苻坚王猛  君臣一心
    名臣谢安  安定东晋
    淝水之战  以弱胜强
  南北朝
    檀道济唱筹量沙稳军心
    高允忠厚直谏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侯景之乱  皇帝饿死
    陈后主荒唐亡国
  隋朝
    隋文帝锐意改革
    杨广登基做皇帝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
下册
  唐朝
    唐国公李渊乱世起义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魏征直言敢谏
    文成公主吐蕃和亲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周名相狄仁杰
    玄宗登基  开元盛世
    盛极则衰  贵妃殒命
    藩镇势大  安史之乱
    二王辅政  永贞革新
    甘露之变  皇权衰微
    黄巢起义  朱温篡唐
    五代十国
    后唐庄宗迷戏误国
    千古遗臭儿皇帝
  宋朝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辽之争  杨业受害
    虽胜犹耻的澶渊之盟
    宋夏好水川之战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除旧弊
    女真建金  北宋灭亡
    岳飞怒发冲冠抗金
    辛弃疾生擒张安国
  元朝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南宋覆灭  元朝一统
    红巾军起义乱元朝
  明朝
    朱元璋崛起于江淮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
    元朝覆灭  明朝建立
    分封诸王  朱棣篡位
    宠臣郑和  七下西洋
    土木堡战败  于谦守北京
    杨继盛冒死劾严嵩
    清官海瑞  怒斥皇帝
    戚继光抗倭安边疆
    张居正改革救明朝
    努尔哈赤大败明军
    良将袁崇焕被陷害
    闯王李自成灭明朝
  清朝
    吴三桂投降迎清兵
    郑成功收复台湾岛
    康熙帝隐忍除鳌拜
    灭吴三桂  平定三藩
    驱沙俄  亲征噶尔丹
    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
    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动清撼外
    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日甲午海战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义和团大刀灭洋贼
    武昌起义  清朝灭亡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中华文明的诞生,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su)到五千年前。人类一直在思考世界的成因、人类的起源等问题,并且从这些思考中产生了许多的神话传说。
    比如,为了解答世界从何而来,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为了说明人类从何而来,就有了女娲(wa)抟(tuan)土造人的传说;为了解释天上为何只有一个太阳,就有了羿(yi)射九日的故事……
    我们就从盘古创造天地的故事讲起吧。
    盘古劈开天地
    在宇宙万物诞生之前,天地间只有一团混沌(hundun)。这个叫混沌的东西,谁也说不出它有多大,因为它无边无际;谁也说不出它的样子,因为无人得见。
    在这片混沌之中并非空无一物,有一个人一直沉睡在其中,那就是创造世界的始祖——盘古大神。
    据后世民间传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沉眠,盘古终于苏醒了。他睁开双眼,打了个哈欠,想要伸个懒腰来舒展身体。可是,他的双臂被阻碍;他的头被迫低垂,无法抬起;他的双腿蜷(quan)曲着,无法站直;即使用力瞪大了眼睛,他眼前也只是一片灰蒙蒙。没有东南西北,没有其他生灵,在一片混沌之中,只有他。
    盘古心想:这里怎么如此糟糕,我什么也看不见,也站不起来。这不行,我必须改变这混沌!但是他要怎么做呢?仿佛有心想事成的法力,盘古手中突然出现了一柄巨斧,这柄巨斧像是专为盘古而存在,盘古注定就是那破开混沌之神。盘古当即两手握紧斧柄,只一下,混沌就被劈开,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于是盘古就能站起来了。
    可是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就发现上面的部分在往下落,下面的部分在向上合。眼瞅着混沌又将归于一处,盘古着急了,他两手上撑,顶住那上边的混沌,两脚踏实,踩住那下边的混沌,手脚一起用力,硬是撑开了天地!
    混沌之间顿时风沙骤起,电闪雷鸣,在盘古力量的作用下,天向上升,地向下降。这才是天地正式分开的时刻。
    可是这初生的天地太过脆弱,只要盘古手稍微一放松,天就要沉下来。一旦天沉下来,地也别想“独善其身”。如果天地一相撞,世界又将回到一片混沌。
    用身体创造了美丽世界
    盘古下定决心不能让天地再合在一起,因此他保持着双手抬起天、双脚踩住地的姿势,丝毫不敢松懈(xie)。
    又是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盘古一直保持着这个顶天立地的姿势。在这一万八千年里,随着天不断升高,他的手也不断生长;随着地不断下降,他的腿也不断生长。
    这一天,他低头看,脚下的土地漫无边际;抬头看,即使他松了手,天也不会再掉下来了。天与地已经彻底分开了,盘古这才如释重负地微微一笑。随即“轰”的一声巨响,他庞大的身躯倒在了大地上。
    ——盘古已经奄奄(yan)一息了。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把身体的一切全部给了天地:他呼出的气体形成了云彩,他的吼声化作雷电;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化作高山,血液化为河流,身上的肌肉变为肥沃的土地,胡子、头发变成茂密的森林,汗毛则变成了草地;而他所有的汗水都化作甘霖(Iin)雨露,滋润天地万物。从此刻开始,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诞生了。
    这就是创造世界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P2-5
    大意:苏武骂卫律:“你身为汉朝臣子,却忘恩负义,背叛君主和亲人,投降蛮夷异族,我见你干什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生死,你不但不公平处理,反而想挑拨两国君主相互争斗,在一旁坐观成败。南越国杀死汉使,被汉灭掉后变为九郡;大宛王杀死汉使,他的首级被悬于长安宫廷北门;朝鲜杀死汉使,立即招来灭国之祸;只有匈奴还没有干过这种事。你明知我不会投降,却想借此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争,只怕匈奴的灾难,将会从杀我开始了。”卫律明白苏武终究不会受他的胁迫,只得禀报单于。
    宠臣郑和 七下西洋
    燕王朱棣谋权篡位,取得了江山,但他心里还有根刺—朱允炆是真的死了,还是逃跑了?有人说,破城之前皇宫里燃起了大火,建文帝跟后妃都已经葬身火海。但朱棣似乎并不太相信。为此,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攻入都城南京的时候,发现侄子朱允炆的尸体已经被烧得漆黑。但也因为烧得焦黑,所以无法断定这尸体究竟是不是朱允炆的。朱棣心想:也许当时的大火只是障眼法,朱允炆身边的太监或其他人换上了龙袍,代替朱允炆死了,而朱允炆则趁乱逃出了皇宫。
    朱允逃到了外国?
    朱棣一直担心,万一朱允炆隐姓埋名、积蓄力量,有朝一日举起大旗来讨伐他怎么办?朱棣担忧良久,甚至忧思成疾,最后只好找来心腹大臣,询问办法。
    众大臣纷纷建言献策,有人提出发布通缉令,让全天下的人一起帮忙抓捕朱允炆。朱棣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本来他的皇位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通缉朱允炆,那不等于公开宣传自己谋权篡位吗?到时候通缉令一发,全天下老百姓就都知道朱棣想要害死朱允炆了。他当场就把提议的人赶了出去。
    另一个大臣说:“陛下,依臣之见,建文帝如果还活着,只怕不会留在咱们大明。如今过了这么久还是杳(yǎo)无音信,想必他已经逃到其他国家了,不妨派人到周边国家打探一番。”
    朱棣一想,觉得有道理,可是如果朱允炆真的跑到外国,那该怎么找他呢?总不能满世界搜查吧?
    大臣又建议道:“不如派一支船队访问周边诸国,一来可以打听建文帝的下落,二来也可以震慑(shè)周边诸国,让他们看到咱们大明的雄厚实力。”
    朱棣大喜:“好,这个主意太好了!这出海船队的使臣,朕心中已经有人选了。”朱棣选中的人是他身边颇受信任的一个宦官,他就是郑和。
    郑和原本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人。在朱元璋的军队攻打云南的时候,年仅十二岁的三宝被抓到军中,后来朱元璋觉得他聪明机灵,就把他指派给了燕王朱棣。三宝深得朱棣喜爱,后来还被朱棣赐姓郑。
    郑和跟随朱棣走南闯北,见识不凡,也曾经参加过战争,精通兵法,有军事作战才能。当明成祖想找个有头脑而又忠心耿耿(gěng) 的心腹去暗中寻找建文帝时,就想到了一直追随他的宦官郑和。明面上,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文莱以西、印度洋沿岸的诸国,暗地里,郑和要探听建文帝的消息。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命令, 开始做出海的准备。几个月后,大军准备完毕,明成祖一声令下,大军出发,远航西洋。
    浩浩荡荡下西洋
    1405 年,郑和率领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西洋驶去。这支
    船队声势浩大,兵卒有两万多人,船208艘,其中有62 艘大型宝船,其余为马船、粮船、战船等。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战船。船上除了士兵、水手外,还有翻译、医生、技术人员。携带的东西也非常多,有丝绸、瓷器、纸张、金银财宝等。
    船队先到达占城(今越南),然后又去了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部)、锡兰等地……船队每到一个国家,会先去拜访国王,说明他们的身份乃是明朝的使臣,各国国王都亲自出来接待。每到一个国家,每见一个国王,郑和就给他们一些金银珠宝。各国国王得到中国使臣赏赐的金银珠宝,都非常高兴。这些国家还想派使节随郑和的船到中国朝贡。郑和欣然同意,明成祖派他出海,原本也有宣扬大明威名的用意,倘若这些小国愿意对中国岁岁称臣,明皇帝必定也不吝(lìn)赏赐。此外,郑和还用船上的瓷器、丝绸同当地的商人交换其他商品。
    两年后,郑和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返回中国,向明成祖报告他的行程和所见所闻。虽然没有打听到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他带回了另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有许多小国希望与中国建交,还特意派使臣来访。
    明成祖朱棣见郑和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十分满意,便继续派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去过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最远的一次到达了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率领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出使异域番邦,在当时实属壮举。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航海技术,只能靠自身积累的航海经验。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详细的海图,只能靠指南针,一边辨别方向航行,一边绘制海图。
    路遇劫匪不害怕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因为财宝动人心,郑和带着这么多金银珠宝、瓷器丝绸,难免有利欲熏(xūn)心之人截杀船队。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多次带兵打仗,击溃图谋不轨的人。
    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途经旧港,消灭了当地的海盗。海盗首领叫陈祖义,常常堵在商船必经的航道上抢劫商人的财物。郑和返回时曾派人招降陈祖义,陈祖义觉得郑和带着这么多船,一定有大批宝物,于是假装接受招安暗中谋划着要抢劫。郑和识破了陈祖义的阴谋,他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们准备好刀枪。
    海盗大军刚把船队围起来,就被明军团团围住。陈祖义被生擒活捉,押送回京城,当街处斩。
    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又遇到了危险,不过这次不是海盗,而是锡兰国国王的诱杀。他见郑和出手阔绰(chuò),不由得动了杀心。锡兰国国王让王子把郑和骗下船,骗到城中,想强行勒索财物,并派军队暗中抢劫船队。郑和在进城的路上察觉情况不对,想返回船上,王子却变了脸,要把郑和抓起来。
    虽然王子身边的人多,郑和身边只有两千护卫,但他率领两千护卫击溃了几万大军,一路杀进王宫,俘虏了国王和王妃。国王和王妃吓坏了,他们只是谋财,没想到连命都要搭上了。郑和押着国王、王妃返回中国,交给明成祖处理。明成祖赦(shè)免了国王和王妃的罪过,释放他们回国。经过这件事,周边邦国对中国越发敬畏,各国纷纷派使者来朝见。
    第四次下西洋时,船队经过苏门答腊,又遇到了劫匪。这次的劫匪也不是普通的海盗,而是一个想要谋杀国君、自立为王的王子。这个王子恼恨郑和把赏赐给了国王,没给自己,就打算拦截郑和的船队,狠狠地宰上一笔。结果王子率领的士兵丢盔弃甲、落败而逃,王子也被生擒活捉了。
    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联系,与众多国家建立了友谊,同时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光辉的一页。
    (故事源自《明史》)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