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业存史册,忠诚励后人
李英男
童年的记忆
米蜜
母亲臧校先
王军
父亲李强二三事
李晓图
美好记忆
彭志强
大巴山的儿子
向孝民
父亲永远是女儿的指路明灯
潘建军
父亲说:只有爱劳动,才会爱劳动人民
张小军
天高秋月明
邓纯瑜
走近您,追随您
罗江红
鞠功尽瘁,死而后已
洪刚
父亲高存信和我
高劲松
怀念慈父郭维城
郭梅
怀念父亲——第一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
张旅天
以实为本 光明磊落
王亚中 郭之允
父爱铭心
吕晓军 吕大阳 吕晓群 吕晓清
普通一兵剧作家
傅占武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刘丁丁 刘玲玲
灿若星火 照耀后人
黄园园
海军大院的女红军
刘长江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一段情缘
刘红路 刘学东 刘雪莲
我的父亲母亲
罗小明
梦回马兰
张路平 张路宁 张路光 张江南
简历
李立三(1899—1967)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中共六大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1930年6月至9月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并在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上承认了错误。同年底,去苏联。1946年回国,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李莎(1914—2015)
原名叶丽萨维塔·巴夫洛芙娜·基什金娜,中国籍俄罗斯人,著名俄语教育家。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1936年在莫斯科与李立三结婚,1946年来中国定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1964年加入中国国籍。
1945年6月被授予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忘我劳动奖章。
1998年国际俄语教学联合会授予普希金银质奖章。
2013年法国政府颁发荣誉军团勋章。
2015年5月8日由习近平主席授予中俄友谊地久天长奖章。
2015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功业存史册,忠诚励后人
李英男
每当提起“李立三”这个名字,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李立三的女儿,我曾经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振奋,也曾一度为这个名字陷入迷惘、倍受压力。我向他奉献出一片女儿的挚情,也曾因为误解、怀疑给他造成过内心的伤害。几十年过去了,当我想起他时,仿佛又回到孩提时代,心里充满了阳光和幸福。我多想跑过去拥抱他,大声喊出:“爸爸,我想念您!”
最初的记忆
我模糊地记得那条狭长昏暗的走廊,两边堆放着木箱、纸箱、旧皮箱和其他杂物,散发着刺鼻的霉气。这是莫斯科的“大杂院”——七家人合住的大单元。爸爸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在这里度过了漫长、艰苦的流亡岁月。我们家和我的姥姥及舅舅一家同住在用白布屏风隔成两半的一间房内。这里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听妈妈讲,我小时候有半夜啼哭的坏毛病,爸爸生怕吵醒家人和邻居,每每要疼爱地把我抱在怀里走来走去,嘴里还轻轻地哼着自编的歌谣:
我的宝宝,我真爱你。
快乐之神,谢谢你!
可是后来我稍许长大,开始在走廊里活蹦乱跳的时候,爸爸却不见了,他上哪儿去了呢?
我脑海里又出现了另一个画面:明媚的晨光掠过小木屋的窗口,照亮了我的床头,窗外是一片葱绿的树林。我刚刚睁开眼睛,一下就发现摆在床边的玩具和一件件漂亮的连衣裙。我多么高兴啊!那天是我3岁的生日。当时我和妈妈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避暑,这些生日礼物都是她趁我熟睡时,悄悄地放在床头的。我跳下床,跑过去亲吻妈妈,她告诉我:
“这些玩具和连衣裙都是爸爸从遥远的地方捎给你的。”
“爸爸!他在哪里?”
妈妈回答说:“在中国。”
啊,中国!我虽然生在苏联,但早就懂得:爸爸是中国人,我的血管里也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我满8个月的时候,爸爸心血来潮,把我抱到照相馆去,拍下我生平第一张照片。妈妈喜欢把它拿出来给亲友们看,笑眯眯地说:“瞧,这是我们家的中国丫头!”
爸爸为什么会来到遥远的苏联,又怎么会撇下我们母女独自回国呢?
后来得知,是共产国际于1930年底把他召到莫斯科,尔后长期受到阻隔,不能回去,1945年底苏方才将他放行。1946年1月,爸爸终于离开莫斯科,来到刚刚解放的哈尔滨,重新投入了革命工作。临走时,他答应妈妈,一旦条件成熟,一定要把她和我接到中国去。当时国内局势严峻,战事频仍,通信困难,但爸爸还是想方设法坚持和妈妈联系。每当有人去莫斯科,他总要捎去信件或包裹,给我们送去一片爱。那次我的生日礼物就是罗荣桓叔叔帮忙带去的,这千里之外的祝福给了我和妈妈多大的愉快和安慰呀!
妈妈是俄罗斯人,莫斯科是她的家乡,但她向往中国,思念父亲,为了家庭团圆,她克服了种种障碍,获得出国批准,毅然带着我踏上了开赴中国的路程,1946年10月抵达哈尔滨。记得那天,爸爸在家门口迎接我们,他身穿黄呢军大衣,头戴军帽,那么威风,那么高大,这正是我幼小心灵中想象已久的爸爸!
爸爸虽然很喜欢孩子,但他没有多少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工作极为繁忙,早出晚归,我和妹妹很少有机会和他在一起。当我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妈妈总是回答说:“爸爸开会”“他出差了”“他接待外宾”,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爸爸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劳动部部长等职务,经常进出中南海,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汇报、商谈工作。去看望红墙内的老同志,有时还把妈妈和我一起带去。我知道,论职位他们比爸爸要高,但在一起时,气氛和谐融洽,谈笑风生,平等友爱,完全不像上下级关系。我相信,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想起留法勤工俭学、安源大罢工、南昌起义等这些共同走过的路程。
爸爸的光荣历史、不平凡的经历和肩负的重任,使我打心眼儿里感到自豪。我非常想让人人都知道我是李立三的女儿,但爸爸妈妈严下禁令,不许对外宣扬,要谦虚、低调。记得1952年,妈妈带我去莫斯科探亲,回国路上整整7天,和一批我国留苏生坐一个车厢。他们很喜欢逗我玩,听我讲俄语,又时不时地设法探出我这个中俄混血小姑娘的家庭背景,但9岁的我坚守“秘密”,守口如瓶,没有讲出爸爸的名字。问我:“你爸爸是干吗的?”我只答:“他是个机关干部”而已。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