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苏步青传(增订本)/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
ISBN:9787309179361
作者:作者:王增藩|责编:梁玲
定价:¥118.0
出版社:复旦大学
版次:第2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40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初版序言(李大潜)
再版前言(王增藩)
第一章 卧牛山下觅奇踪
  1.父亲的心愿
  2.牛背上的野孩子
  3.坎坷求学路
  4.从“背榜”到第一名
  5.锋芒初露
  6.牢记恩师教导
第二章 数学新星出远东
  7.东渡扶桑
  8.特别毕业证书
  9.“青叶城头别有天”
  10.灿烂的数学新星
  11.松本米子小姐
第三章 “东方剑桥”有陈苏
  12.“世上何人同此调”
  13.“我担保他没问题”
  14.“谁说中国培养不出人才”
  15.融融师生情
  16.讨论班走向成熟
  17.西迁道上
  18.苦难亦欢歌
  19.费巩精神
  20.宝岛情结
  21.第一本专著出版
  22.教授会主席电文
  23.丰子恺论“苏诗”
  24.数学研究的重要成就
  25.迎接解放
第四章 满天星斗过淮河
  26.“共产党会怎样待我?”
  27.从浙大到复旦
  28. 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29.东欧纪行
  30.走上领导岗位之后
  31.“书屋如舟喜向阳”
  32.教改“要力求形数结合”
  33.“数训班”育人才
  34.难忘的接见
  35.“始信人间有鬼狐”
  36.在江南造船厂
  37.绿化的一个样板点
第五章 晴翠远芳无断时
  38.春天的脚步声
  39.细微之处见精神
  40.党员专家的言与行
  41.“整匹布”与“零头布”
  42.开创计算几何学
  43.数与诗的交融
  44.给记者出试题
  45.“苏步青效应”
  46.心系故乡
第六章 毕生事业一教鞭
  47.深深爱恋的地方
  48.“生也有涯,而学无涯”
  49.谈读书技巧
  50.高山仰止
  51.一次访谈录
  52.不仅仅是名誉
  53.给中学生复信
  54.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55.莫干山上
  56.学一点修辞
第七章 弦歌声里尽余微
  57.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
  58.我是当年游学者
  59.“将来博士几门生”
  60.“科普村”里的嘉宾
  61.主编《数学年刊》19年
  62.“大文化观点”
  63.民盟的杰出领导人
  64.年近九旬上黄山
第八章 文章道德仰高风
  65.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66.爱永远留在心底里
  67.以苏步青命名的国际数学奖
  68.“一定要经我过目”
  69.暮年的一件憾事
  70.平静的晚年生活
  71.“父亲有自己的原则”
  72.名垂青史,百岁全归
  73.弘扬步青精神
附录一 浩瀚宇宙苏星闪烁
附录二 我与苏步青相处的日子
附录三 于无声处见真知(吴欢章)
初版后记
初版重印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卧牛山下觅奇踪
    1. 父亲的心愿
    蜿蜒奔流的鳌江,源出秀丽的南雁荡山。这里丘陵起伏,溪流宛转,林木繁茂;满目绿色层层叠叠,不同于江南水乡那种平畴千里,而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立体感。鳌江两岸,历代出了不少人才。地处鳌江岸边的平阳县最边远的带溪乡大溪边(现属腾蛟镇),居住着早年从闽南一带迁来的、讲闽南话的村民,他们在风俗习惯上仍保留着一些闽南色彩。
    苏宗善一家就住在这个村子里。苏氏始祖怀泉公,原籍福建同安,明万历年间为避倭乱,偕堂兄弟共13人离闽徙浙,初居瑞安陶山,继又独携眷迁居平阳,定居北港鼎溪。苏宗善几代务农,只落下几间平屋和4亩薄田。苏宗善10岁下田,泥里水里苦熬了30个寒暑,房子也没能翻新。孩子死的死,送的送,养不活啊!他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看来,在自己手上是发家无望了。
    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这年9月23日,苏宗善的第13个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人们在孩子呱呱的啼哭声里欢呼。父亲当天就给他取了名字,叫尚龙。闽南话“龙”“良”音相近,也叫尚良,他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苏步青。
    小尚龙的降临给苏宗善灰暗的生活划出了一道亮光,在这稀疏的亮光里,他仿佛看到一线青天,正一点儿一点儿地在云海里延伸。
    位于浙江平阳的苏步青旧居(1998年)
    苏步青旧居是一座典型的浙南民居,木质结构,建于晚清。苏氏亲兄弟步皋、步青在此生活起居,现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居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为360平方米。旧居前有一片开阔平地,四周种有绿树、翠竹,最奇怪的是一棵共生树——南面是榕树,北侧是枇杷,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树种枝干却完全融为一体,也就是只有一个相同的主干。听带溪村的人说,这棵共生树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晴朗的秋日下午,苏宗善坐在院子里,阳光照在房屋左檐口外的一株枇杷树上。那株枇杷是他几年前栽的,如今结果了,能让孩子们尝个鲜,夏天还可以乘乘阴凉。这个庭园不很宽敞,却也不算小,房前屋后种了些花草树木,整个庭院圈在一溜爬满藤蔓的围墙里。“只要身体好,不生病,这剩下的一女两男总能养得下去。”苏宗善心里腾起一种许久未有的希望。
    开春了,苦楝树长出了挺拔的新干,展开了新枝叶;苦椎与桉树亭亭站立,头顶蓝天;成片的竹林把空气也染绿了,新笋正破土而出。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可苏宗善却感到行动不如以前那么自如了,呼吸也不似以前那么顺畅,常常腰酸背疼。干活的时候憋足了劲,力气还是使不出来,一躺下就动弹不得。春天雨多,屋子里潮乎乎的,他感到身上每根骨头都阴飕飕地发冷、发疼。怎么办?他躺着发愁,望着屋顶左思右想,怎么办?有5张嘴要养活呢!
    孩子的母亲苏林氏,生子女13人(10女3男),因家境贫寒,8女1男均夭折,步青排行第十三(最幼子)。自苏宗善患病以后,勤劳善良的母亲常常满面愁容。一天,她张罗几个孩子吃完饭,抱着小尚龙去邻居家串门,邻家正好请来一个风水先生,坐在中堂里捻着胡须说东道西。孩子母亲心里一亮,不能卖力气,何不就卖嘴皮子呢?
    回家一说,果然得到丈夫的同意,当风水先生也是一条生计嘛。看风水、算阴阳,可也得有一套学问呢。苏宗善虽无缘进学堂,却颇识得几个字,还会写一手相当不错的毛笔字。小时候,村里有一所私塾,供几个富家子弟念书,他有空儿就躲在墙外“旁听”,里面的人念一句,他在外面学一句。晚上就在只有一根灯芯的油灯下练字,一遍一遍地练,直练到自己满意为止。可第二天再去听的时候,常常发现自己头天晚上练错了,心里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晚上又从头练起,不认识的字就找人问。那时为了认字,遭了多少白眼啊。日积月累,《三字经》《百家姓》和《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名篇,他烂熟于心,还练出一手好字,逢年过节,左邻右舍还来请他写写对联。如今,为了一家子的生计,他想方设法找来一本残破的风水书,又像小时候那样专心研读起来。
    夜晚的乡村,像一个熟睡的婴儿躺在山坳里;点点昏暗的灯火,在几声寂寥的鸡鸣犬吠中轻轻摇曳,似婴儿微弱均匀的气息。一间小屋里,4岁的小尚龙趴在一张小方桌上,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父亲手里那本发黄的书。苏宗善口里念念有词,小尚龙听得出了神,像过年时候在村头听戏一样,虽然不知所云,却朦朦胧胧地,觉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自己幼小的心灵。孩子太小了,他还不知道自己表现出那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刻苦的父亲一心只想着以这本风水书挣口饭吃,也顾不了身旁的孩子那一种天生的渴望。直到有一天晚上,父亲读完上句后,正想不出下句来时,小儿子竟信口背出后面一大串来,此时,作为父亲的他才惊喜地发现,儿子可能就是他的一线青天。他搓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眼前那一线天又青又亮,甚至有几朵云清晰地嵌在上面。啊,步青!等他上学了,就给他起名步青,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苏宗善端来一碗水,让小步青用手指蘸上水,在桌面上划写,山、水、田、土……从此,一张小方桌,一盏油灯,一本风水书,苏步青开始接受启蒙。两载光阴,这个贫苦的农家,燃着希望和憧憬的火苗,孩子母亲再也不抱怨灯油耗得快,也不抱怨孩子父亲最终没有能当上风水先生了。因为她似乎有一种最粗拙的预感,孩子可能成为一个比风水先生更有用的人物,而孩子父亲正在干一件比当风水先生更了不起的事情。一家人节衣缩食,辛勤劳动,省下一点儿钱,一心想把步青、步皋兄弟俩教育成才。
    P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