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颜福庆传(增订本)/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
ISBN:9787309179644
作者:作者:钱益民//颜志渊|责编:贺琦
定价:¥118.0
出版社:复旦大学
版次:第2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41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致谢
颜氏家族世系表
第一章 基督世家 耶鲁博士(1882—1909)
  颜渊的后裔
  伯父颜永京:留美先驱与圣约翰大学创办人
  华人不得入内
  家庭的不幸
  圣约翰大学第二届医科学生
  远赴南非当矿医
  耶鲁大学医学院留学生
  业余茶叶推销员
  耶鲁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受聘雅礼会
  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热带病学
第二章 中美合作 肇始湘雅(1910—1927)
  “总算把你盼来了!”
  博医会首位中国男性会员
  初到长沙
  遭遇长沙米骚动,全家被洗劫一空
  雅礼会首位永久中国会员
  京汉铁路鼠疫防疫战总指挥
  治愈谭延闿的大叶性肺炎
  1913年,“湘雅医学会”诞生
第一次湘雅合约
  赴京筹组“湖南育群学会”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潮宗街开学
  湘雅首届学生汤飞凡
  培育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优良学风
  完成一例腮腺纤维瘤手术
  1915年8月20日,湖南首例尸体解剖
  群星灿烂的湖南“五四”运动
  湖南政坛的宠儿
  创设湘雅卫生科
  萍乡煤矿钩虫病调查
  深入矿井调查病因
  调查地面感染源
  宣传和取样化验
  药物治疗阶段
  调查的成绩
  湘雅进入黄金时期
  “北协和、南湘雅”
  转向眼科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收归中方
  “明天一大早,你将被枪毙”
  悄悄离开长沙
  “我是从湘雅起家的,没有湘雅就没有上海医学院”
第三章 华洋医界 和衷共济
  发起中华医学会
  起草《中华医学会宣言书》
  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
  倡议在东南地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
  争取英国庚子赔款举办全国公共卫生事业
第四章 筹备中央卫生部 任职协和副院长(1927—1928)
  筹备武汉国民政府中央卫生部
  首任卫生部长职务之争
  协和医学院的邀请信
  理念至上还是生存第一
  协和医学院首位副院长
  率领国际红十字会医疗队赴武汉
  筹设私立上海协和医学院
  创设上海医科大学意见书
  正式到协和任职
第五章 国人自办 一流学府(1928—1937)
  湘雅人成了创建国立上海医学院的主力
  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
  湘雅开始第二轮创业
  创设中国第一个农村卫生实验区
  为模范区孩子们创建儿童公园
  精心培养公共卫生接班人
  延聘陈克恢主持药学系而未果
  赴美国寻求合作伙伴
  以美为师,倡建“上海医事中心”
  雅号“犹太人”
  创设上海医事事业董事会
  医学院留上海,还是搬南京
  “上海是有战略地位的医学教育中心”
  “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人类的服务者”
  产科主任孙克基突然辞职
  延聘精神卫生科专家韩芬
  延聘护士教育领袖人才
  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争取到一笔最大的不动产
  土地风波
  国立上海医学院起飞了
  病床上写就的校歌
  中国的医院怎样才能自养
  与顾临争论医学院薪水问题
  公医制度的完整论述
  枫林桥建成了中国的医事中心
第六章 卫生署长 面向全国(1938—1949)
  上海救护委员会主席
  向世人控诉日军暴行
  家庭成员齐抗战
  国立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火线撤退
  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
  新任署长谈工作计划及统筹救护工作
  开辟战时西南和西北卫生新局面
  统筹战时医学教育问题
  统筹战时劳工卫生问题及沿公路线设立卫生站
  解湘雅之困境
  辞职赴美医治胃溃疡
  帮助湘雅渡过难关
  出席基督教海外医学联合会
  回沪担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沪院教授
  妻子曹秀英去世
  麻将席上促成的婚姻
  长孙颜志渊出生
第七章 老骥伏枥 风雨同舟(1949—1966)
  新上海的卫生行政
  指导新中国第一位下矿井的女医生
  拓展校园,争取东安路以西土地
  筹建重庆医学院的缘起
  筹建工作的初期阶段
  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的新精神
  筹建工作陷入僵局
  与陈同生商妥保全上海医学院方案
  制定两种建校方案
  中央批准分迁方案
  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言
  与毛泽东共话湘雅旧事
  登高一呼,发展九三学社
  把医学科学提高到国际水平
  对台湾广播
  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的呼吁
  向科学进军的献礼:“九三”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
  “新年老人来了!”
  畅谈“教授治校”问题
  上医30周年校庆时为颜福庆祝寿
  音乐和桥牌爱好者
  晚年最爱“金铃子”
  “公公要把囡囡的头发梳直了”
  “我希望你和湘清一起回来”
  带着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去香港
  “文革”前与女儿的最后一封信
第八章 晚际坎坷 无怨无悔(1966—1970)
  “是,我是洋武训!”
  “阿弟,我们睡‘榻榻米’了”
  “我问心无愧,我不会自杀的。”
  送给长孙的结婚礼物
  最后一个早晨
第九章 正谊明道 名垂青史
附录一 颜福庆年谱
附录二 江西安源萍乡煤矿钩虫病的控制(颜福庆著 黎健译 王簃兰校)
附录三 中国医学教育的过去与未来(颜福庆著 钱益民译)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人名索引

精彩页/试读片段

    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滩建起了一个专门为外国人开放的公园。公园门口竖起一块英文告示牌,写着:狗与自行车不得入内;华人不得入内。
    当时的华人很少注意到这块告示,理解其内容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把“中国人”竟然置于“狗”之后①!真是岂有此理!
    第一眼看到这刺眼的“告示”,永京萌生极大反感。他不断给外国报社写信,专程拜会工部局头面人物,要求更改这块侮辱中国同胞的牌子。在他不断呼吁下,在外国人的公园边上,又专门为中国人开了一个公园。
    永京还清父亲留下的所有债务后,重新回到教会,被派往武昌,到华中地区撒播基督教的种子。在武昌的12年间,永京建造了武昌圣诞礼拜堂(The Chapel of the Nativity),开办了一所男生寄读学校,1873年,学校发展成为华中地区著名的文华书院,为华中地区的宗教事业打下了基础。
    回到上海后,永京又协助施若瑟(S. I. Joseph Schereschewsky)主教开始创建圣约翰书院。1879年,圣约翰书院成立,永京任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教师,后又担任学监(院长)。卜舫济接任学监后,圣约翰书院蒸蒸日上,发展成为一所名扬海内外的大学。为了感念永京对自己的提携和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卜舫济把一幢教学楼命名为“思颜堂”,至今还矗立在苏州河边。颜福庆6岁开始就生活在圣约翰书院的校园里,与这所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颜家子弟们一个个都进了圣约翰书院,由中学而大学,转而到美国深造,卓然成家,为颜家带来了光荣。
    家庭的不幸
    颜福庆为何选择学医?这与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几位亲人的早逝,给少年颜福庆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也播撒了学医的种子。
    首先是父亲的英年早逝。颜福庆的父亲颜如松,与颜永京走的是完全一样的路,在上海受过基础教育后,也被教会送到美国。颜如松先入一家文法中学补习,1872年也成为建阳学院的新生。颜如松在校期间非常活跃,曾是数学爱好者协会、文学社、辩论协会和象棋俱乐部的成员①。回国后,颜如松于1884年由W. J. Boone II主教祝圣为圣公会牧师,主持江湾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五年后,正值壮年的如松感染伤寒,在同仁医院去世,撇下妻子吴氏和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桂英、明庆、福庆、连庆和俪英。那一年,颜福庆才6岁。1923年,江湾圣保罗教堂竖起“颜如松会长纪念碑”以示纪念。碑文上写着:“公为救主堂颜永京牧师之胞弟,在圣保罗堂牧养会众计十四年,其爱主爱人莫不为群羊之模范。公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八日,光绪十五年正月七日安赴乐园。 一九二三年 本堂教友勒石以纪”。
    19世纪90年代初,朝夕相处、众弟兄中最为聪慧的三哥(永京的第三个儿子)被脑膜炎夺去生命,年仅14岁。
    1897年,戊戌变法前一年,颜福庆16岁,开始上中学。家里又面临一场重大的灾难,二哥志庆竟然吸毒上瘾,伯父全家陷入悲恸之中。
    海洛因被错误地作为吗啡的替代品,用于治疗感冒和腹泻,最早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志庆可能因误用了海洛因上了瘾。
    19世纪80年代末志庆从美国建阳学院留学回国,事业刚开始就罹此见不得人的毛病,对永京来说更是莫大的反讽。永京极端反对国人吸食鸦片等毒品,是上海拒毒会的积极分子,1894年曾应英国拒毒会之邀访问英国,发表演说,痛陈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种种弊端,抗议英国商人把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呼吁英国人民支持中国的禁烟运动。然而未料自己的孩子竟然身染毒瘾……
    1897年11月28日,志庆已经在床上躺了九天,不省人事。
    花甲之年的伯父不禁老泪纵横,感叹命运的无常,他向在美国求学的惠庆和德庆写信:“我已经无数次地感到失望,一想到未来,我就不寒而栗。想到我的儿子竟会落到这个下场,令我悲痛欲绝。这比抽鸦片还要坏。我不明白,他竟会染上如此恶习。这两年,我明显变老了,主要就是志庆的毛病;所以你们要用功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娱乐上……”①
    颜福庆眼睁睁地看到,伯父在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打击下,郁郁寡欢,生活蒙上了灰色。由于长期精神抑郁,伯父得了糖尿病和疑病症,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
    希望下一代出个医生,成为伯父生命最后两年的一个心结。
    1898年2月19日,也就是去世前四个月,永京给在美国留学的惠庆、德庆兄弟去信,苦口婆心地劝惠庆学医:
    你很重视我劝你学医的忠告,我很高兴。学医前景非常广阔,不仅教会需要医生,而且中国任何地方都需要医生。九江的卫理会又送了三名女生到美国学医。扬州开药房的王医生,现在师范学堂教书,每月薪水70银圆,你也知道,他只上过一家南京的教会学校。我相信,你特别适合医生这项有益人群的慈善的职业,既受人尊敬,薪水又高……②
    3月7日,永京又给惠庆、德庆写信,叮嘱德庆去学工程:
    我读了1月9日德庆的来信,就将来的职业,征求我的意见。我希望你去从事市政工程,不仅因为它非常紧缺,而且因为机械工程被看做是手工艺人的天职……朝廷将开始大量修建铁路,而我们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市政工程师,这令我大伤脑筋……机械工程是个复杂的职业。
    P5-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