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言(王迅)
再版前言(王增藩 刘志祥)
第一章 凌空雏凤破岚烟
1.“梯航万国”出群才
2.雪夜的电报
3.漫游书海有乾坤
4.母校贝满女中
5.学会思考
6.两次高考四年病
7.南方之强
8.物理学父女
9.战火纷飞惜良缘
第二章 负笈异乡求学忙
10.艰难出国苦筹谋
11.重洋远涉烦双鬓
12.独在异乡勤攻读
13.“今后去向”问题
14.在麻省理工学院
第三章 风波浪里忆萍踪
15.“不能再等了”
16.南辕北辙
17.万里征程辗转归
18.教坛初播芬芳
19.北大燕园的灯光
20.一段往事成追忆
21.人到中年几沉浮
22.在当“牛”的岁月中
23.与死亡擦肩而过
24.身在病中心忧国
第四章 筚路蓝缕沐春风
25.一流实验室的由来
26.远见卓识拓新知
27.科教春天趁东风
28.润物细无声
29.书山有“路”
30.钟的精神
31.辩论与读书
32.为了母校的嘱咐
第五章 黉门纵横称女杰
33.新中国任命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34.开启教育改革之门
35.预防“近亲繁殖”
36.师资培养与教学齐飞
37.慈母严师出俊彦
38.一心在复旦
39.教育理论之花常开
40.科研前哨放光芒
第六章 慧眼向洋谋振兴
41.放眼看世界
42.得心应手管外资
43.从复旦走向世界
44.校园外交结硕果
45.父亲的最后消息
46.美国研究中心
47.内聚外联“会”上海
48.毕生要为家国忙
第七章 德才师表仰高风
49.政坛初展经纶
50.教育情怀永眷恋
51.利乐人群福慧足
52.家庭风雨相扶将
53.“我是党的一员”
54.偷得浮生半日闲
55.“三月会议”传佳讯
56.师德景行构脊梁
第八章 无私心底即神州
57.数年风雨同学会
58.身心俱在病痛外
59.《会章》“要有英文稿”
60.《会刊》上的人间绝笔
61.巾帼相惜吴健雄
62.生命弥留之际
63.一夜漫天素鹤翔
64.最后的永远怀念
65.要留希德在人间
初版后记
当谢希德踮起脚尖把信塞进邮筒后,心里像有一只小鹿在欢快地蹦跳。雪,照样纷纷扬扬地下着;风,还是那样尖利、呼号;夜,还是那样地深沉、阴郁,可谢希德先前那种寒冷、害怕的感觉全没有了……
后来,大人们经常提起这件事,夸奖她、称赞她。这件事给谢希德的印象太深了,也深刻地教给了她一个道理——世上许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其实并不太难,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学会做的。
3. 漫游书海有乾坤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是遗传或是幼承家学,谢希德从小就展现出卓尔不群的学习天赋。
刚到北平的第一个秋天,由于不会说“国语”,谢希德先上幼稚园,那时的她已能阅读和做简单的算术。当她学会“国语”后,第二学期就跑到在同一个院中的燕京大学附小一年级去上课了。同年4月,燕京大学心理学系学生对附属小学的一些学生进行智商测验,老师告诉谢希德的父亲,由于智商较高,她被获准在秋天跳级升入三年级。
谢希德七岁那年夏天,父亲与张舜英女士结婚;继母对她十分疼爱,给她幼小的心灵以极大安慰。那时,性格文静的她心田里自小孕育着爱学习的思想,最大的爱好就是待在父亲那藏书丰富的书房。在那里,除了陈列着父亲许许多多物理科学的书,还藏有一些文学书籍,年幼的她起初看不懂,但是有限的涉猎也带她走入丰富多彩的世界。
自然,对不喜欢外出玩耍,也不怎么喜欢体育锻炼的谢希德来说,书籍是她唯一的亲密伙伴,读书也逐渐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那么多书中,有些只了解书名或凭借一些插图猜测大意,她就觉得十分有趣,并似懂非懂地啃了起来。后来识字多了,她便开始读起《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特别是《水浒传》,她爱不释手,起码念过七八遍,一些内容甚至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那书中一百零八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幼小的她展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促进了她的形象思维,提高了她的文字驾驭能力。《儒林外史》中的一些内容则过于深奥,幼小的她那时还无法理解官场中的黑暗。但是从此,谢希德一直爱好文学书籍,以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阅读文学作品成了丰富她业余生活和精神境界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她从小勤奋好学,又有比较优越的学习环境,为她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谢希德担任固体物理教研组组长后,著名语言学家、时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对她的中文功底赞誉有加,这不得不归功于小时候的良好读书习惯所带来的广泛涉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每提起儿时读书的故事,谢希德总是沉浸在愉快的回忆之中。1997年底,70多岁的她还兴趣盎然地谈起了三代人的读书习惯。据她说,幼年时期自己是怎样读书的,已记不太清楚。只记得那时并没有许多玩具,最吸引她的地方是父亲的书房。由于父亲每晚在书房工作到深夜,他的勤奋深深地激励着她的读书学习。每逢节假日,她都很少出去玩,而是在家中超前地自学。在她看来,读书从来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自然。这样,从小形成的习惯也一直持续终身,读报看书和坐在计算机前写作已是她最大的乐趣。
谈到读报,其实谢希德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就是她读报的乐趣是从关心体育新闻开始的。在抗日战争前,我国唯一振奋人心的体育新闻大约是撑竿跳健将符保卢在一次世界大赛的预选中出线,一家报纸居然用套红的字登出来,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那以后,她几乎每天坚持看报,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虽然她自己并不喜欢从事体育锻炼,但是体育新闻仍是吸引她的重点。在她的思想里,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进步的重要指标,热爱体育就是爱国的表现,关心体育就是关心祖国的发展。作为一个体育迷,她经常为我国体育健儿带来的赛场捷报兴奋不已,但也时常为我国足球的现状感叹,为上海申花队捏把汗。当然,由于她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繁重,实际上整场的足球赛看得很少,只是不忘跟踪排名榜,关心着足球的发展,关心申花队的成长。
书香门第,家学秉承。到了谢希德儿子曹惟正一代,读书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6年之前,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殷实,她每个周末就和爱人带着儿子逛书店,尽量满足儿子的买书要求。日积月累,家中收藏了许多完整的小儿连环画,常吸引许多小朋友放学后到她家中,坐在地板上安静地看书,一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这样一来,书的利用率很高,小朋友看书前也不洗手,因此书很快变得又旧又脏。那时他们往往看得入迷,也忘了开灯,而谢希德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因此小惟正很小时眼睛就近视了。后来由于政治气候环境的影响,升学的希望很渺茫,但曹惟正受到父母的影响,还是经常到书店买回许多旧的数理化自学辅导丛书。因此,虽然他的基础没有打好,但也没有完全荒废,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升入大学,而那些常来家中看书的小朋友,后来也都圆了各自的升学梦。
1990年,谢希德三代同堂了,她没有忘记将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传下去。小孙女名叫科林,出生在美国,长到三个月后回上海和她同住。大约在九个月时,每天晚饭后她就和小孙女坐在沙发上,试图讲故事给孙女听。那时,她一面看图一面用手比画着,不过很神奇的是小孙女居然能心领神会,还特别喜欢听《白雪公主》的故事。当然,时间不可能太久,听了一会儿就要做些顽皮的动作。后来,她告诉儿子惟正,孙女已能听懂故事,儿子也感到惊讶。
一年后,小孙女回美国了,谢希德则趁每年参加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的机会,到儿子家小住两星期,看望孙女。在十多天时间里,她经常给小孙女科林讲故事、识汉字、做算术题。在她的启蒙下,科林从小就喜欢看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1996年春天,还是她讲故事给孙女听,可是过了一年角色就换了过来,已经是孙女讲故事给她听了。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