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陈望道传/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
ISBN:9787309178913
作者:作者:邓明以|责编:关春巧
定价:¥108.0
出版社:复旦大学
版次:第3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6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首版序(夏征农)
好学力行的教育家——《陈望道传》再版序(秦绍德)
〇一 故乡
〇二 家庭
〇三 童年与少年时代
〇四 男儿立志出乡关
〇五 东渡扶桑
〇六 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
〇七 “四大金刚”的冲击
〇八 浙江“一师”风潮
〇九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者
一〇 编辑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
十一 创建中国共产党有他一功
十二 中国工运史上应有他的地位
十三 浙江“一师风潮”与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十四 未参加中共“一大”的缘由
十五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十六 旧式婚姻制度的丧钟
十七 从事新文化教育事业
十八 走在反帝反封建前列的上海大学
十九 中华艺术大学校长
二〇 筹建大江书铺
二一 《修辞学发凡》的问世
二二 重建家庭
二三 在救亡运动中
二四 艰苦卓绝的文化反“围剿”斗争
二五 发起“大众语”运动
二六 创办《太白》半月刊
二七 桂林师专的岁月
二八 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联谊会
二九 影响深远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
三〇 任教在嘉陵江畔的复旦大学
三一 新闻教育事业的创举
三二 “潜庐”星火
三三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三四 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
三五 新复旦的首任校长
三六 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三七 风雨同舟 肝胆相照
三八 饮水思源颂党恩
三九 知识分子的甘霖
四〇 倡导科研和新学风
四一 语文革新的旗手
四二 复旦师生的贴心人
四三 情满复旦园
四四 寄托
四五 在“文革”风暴中
第二版编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故乡
    1892年1月8日,清光绪十七年农历腊月初九①,陈望道诞生在浙江省义乌县河里乡(今义乌市夏演乡)分水塘村。
    义乌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浙江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它地处金衢盆地东缘,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县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南北长而东西狭。
    义乌是一个极为古老的城市,早先在于越境内。东周时先属越国,后为楚地。秦王嬴政(始皇帝)廿五年(前222年)定江南,平百越,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乌伤名称的来由,相传“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后,数次析地设置新县。唐武德七年(624年)起称义乌,至今未变。宋时属婺州,明、清属金华府,民国时期先后直属省、金华道和四、五、三、八专区。新中国建立后,属金华专(地)区,1955年7月起属金华市。1959年年底浦江县并入,1968年5月析出。①
    义乌有着自己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它以“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培育出一批人杰。郁达夫曾撰诗:“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说的便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他们二人在历史上都享有盛名。再如,元代著名史学家黄溍,明代参修《元史》并因谕降云南梁王而死节的王袆,皆以文章道德著于时;明代抗倭御边的儒将吴百朋、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以公、忠为国,不敛私财而名于世。该县籍名见史书列传的,从后汉抗袁术被害的陈留相骆俊,到清末反对慈禧卖国宠佞的监察御史朱一新,计37人。其中不乏忧国爱民、忠贞正直之士。②
    近代和现代的义乌更是人才辈出,像史学家吴晗,文艺理论家、作家冯雪峰等,皆为义乌人。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更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义乌的县城——稠城镇,自秦时建乌伤县以来即为县治,向为全县政治、文化中心。1932年起更成为全县经济、交通的中心。唐初曾就乌伤县置稠州,州署设今义乌中学所在,稠城镇名源于此。
    陈望道的出生地——分水塘,是现今义乌市夏演乡的一个山区村庄,离义乌市治稠城约40华里,在市北偏西方向。这是一个广仅15亩的山村,然因地势险要,在当地颇有些名声。从义乌县志的湖水一览里亦能查见。分水塘,四面环山,山水相依,天然景色十分秀丽。村前有一个不大的水塘,水源从两边分流开去,西北一路流入浦江县境,东南一路汇入义乌县城,分水塘因以得名。全村现有400多户,千余人口。分水塘村大多系山垄田,原先村民主要依靠翻山越岭卖柴为生。
    分水塘村的地势较高,是个制高点,在地理上又是从金华到浦江的必经之地,因此,它又是个军事战略要地。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里,这里乃是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5月,日军侵占义乌县,中国共产党领导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第八大队和坚勇大队在此开辟根据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抗击诸暨、义乌、金华、兰溪、浦江一带的敌伪军数千人。分水塘则成为抗日游击队第八大队的活动据点。游击队战士经常出没在分水塘村以及离此不远的佛堂镇一带。陈望道家乡那所盖自1909年的楼房,也曾成为游击战士常来常往的落脚点,因而分水塘村一带素有“红色根据地”之称。他家的那座楼房也被游击队战士誉为“革命的房子”。
    陈望道的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分水塘山村,分水塘的山山水水哺育了陈望道。他在这个山村出生、成长,随后又从这里走出山村,走向革命之路。1919年6月,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在浙江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又于1920年年初回到分水塘故乡,在山村的柴屋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翻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指导性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P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