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
1.1 虚拟经济的含义与研究范畴
1.2 虚拟经济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1.3 虚拟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虚拟经济的微观行为基础——虚拟资产的定价问题
1.3.2 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之后的经济波动问题
1.3.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问题
1.3.4 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1.3.5 虚拟经济与国际关系的问题
第2讲 虚拟经济命题研究意义分析
2.1 全球流动性膨胀与经济虚拟化的历史
2.1.1 美元支柱的虚拟化与美元流往境外的渠道
2.1.2 境外美元金融资产膨胀的速度和规模
2.1.3 美元外流导致全球流动性膨胀
2.1.4 欧元及欧元资产膨胀速度——欧元加入
2.1.5 流动性膨胀和经济虚拟化的世界已经成为现实
2.2 虚拟经济领域的实际GDP创造
2.3 虚拟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和投机活动的泛化
2.4 虚拟经济的功能辨析
第3讲 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金融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理论发展脉络
3.2.1 金融危机研究的两种思路
3.2.2 理论推进
3.3 金融信用、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
3.3.1 金融不稳定的根本机制
3.3.2 金融信用的拓展、杠杆化融资机制与虚拟资本
3.3.3 法币制度、最后贷款人与金融信用膨胀
3.4 总结
第4讲 美国金融自由化政策与经济虚拟化
4.1 美国金融自由化政策与经济虚拟化的机制
4.1.1 经济滞胀与金融自由化政策
4.1.2 金融自由化的本质特征
4.1.3 美国金融创新的宏观支撑机制
4.1.4 美国经济虚拟化与日本泡沫经济
4.2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经济虚拟化中的风险机制与美国金融危机
4.2.1 虚拟资本的演进与风险机制
4.2.2 美国金融危机与经济复苏
4.3 经济虚拟化下的政府干预
4.3.1 美国政府监管职能与调控职能的缺失
4.3.2 经济虚拟化下的政府干预理论
第5讲 存量—流量一致模型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分析中的研究综述
5.1 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
5.2 存量—流量一致模型在经济危机研究中的综述
5.3 存量—流量一致模型在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研究中的综述
5.4 存量—流量模型中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政策分析
5.5 存量—流量模型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5.6 结论
第6讲 货币认知的拓展:流动性及相互作用
6.1 引言
6.2 定义
6.2.1 流动性
6.2.2 流动性风险
6.2.3 流动性联系
6.3 当前状况的描述
6.4 政策建议和结论
第7讲 影子银行与金融不稳定关系研究
7.1 影子银行的定义
7.2 国外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7.3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7.4 中国影子银行机制
7.5 新古典理论中影子银行的理论模型
7.5.1 金融中介系统
7.5.2 家庭部门、最终品生产商和资本品生产商
7.5.3 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
7.5.4 模型的基本分析
7.6 中国影子银行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7.6.1 变量选取
7.6.2 模型构建
7.6.3 结果分析
第8讲 互联网金融本质、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及监管
8.1 导言
8.2 文献综述
8.2.1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
8.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8.2.3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界定
8.2.4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效率
8.2.5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宏观监管
8.2.6 文献评述
8.3 互联网金融的演进逻辑
8.3.1 演进动因
8.3.2 演进过程
8.3.3 演进趋势及互联网金融本质
8.4 实证研究
8.4.1 指标和数据处理
8.4.2 模型设定
8.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8.5 结论及监管建议
8.5.1 安全原则:有效控制风险
8.5.2 公平原则:实现普惠
8.5.3 效率原则: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第9讲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和货币金融优势探究
9.1 导言
9.2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研究综述
9.2.1 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
9.2.2 债务—美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研究
9.3 债务—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
9.3.1 货币经济运行要遵循资本积累规律:马克思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理论分析范式
9.3.2 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理解当代货币经济体系:虚拟资本理论结合金融不稳定分析方法
9.4 美国货币金融优势的量化分析
9.4.1 超额对外负债能力:债务—美元国际货币
9.4.2 债务—美元“帝国循环”的本质
9.4.3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使美联储具有能够控制全球流动性方向和流动性结构调整优势
9.4.4 美国货币金融政策的两大目标与政策规律
9.5 “高储备两者”困境
9.5.1 “小国原罪”
9.5.2 日本、中国和欧元区国家对美债权国家的问题
9.6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分析
9.6.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
9.6.2 政府因素如何从边缘走到中心
9.6.3 中央集权与货币的统一性
9.6.4 世界货币体系的两个转折
9.6.5 美元、欧元两大货币体系加速崩溃
9.6.6 国际货币体系现存的基本问题
9.6.7 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功能和目标
9.7 结论与未来趋势
9.7.1 债务—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维持的
9.7.2 债务—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要转变
第10讲 流动性调控有效性比较分析:价格型工具与数量型工具
10.1 引言
10.2 相关研究及评述
10.3 研究设计
10.3.1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测度
10.3.2 货币政策工具
10.3.3 模型构建
10.4 实证研究
10.4.1 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10.4.2 实证分析
10.5 结论
第11讲 超低利率政策传导渠道和有效性分析
11.1 引言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1.2 文献综述
11.2.1 零利率下限约束研究现状
11.2.2 超低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
11.2.3 超低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11.2.4 文献评述
11.3 理论基础
11.3.1 利率决定理论
11.3.2 一般流动性效应理论
11.3.3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理论
11.3.4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
11.4 全球主要经济体超低利率政策实施背景及现状
11.4.1 超低利率实施背景
11.4.2 超低利率政策实施现状
11.5 美国超低利率政策效果理论分析
11.5.1 利率传导渠道有效性分析
11.5.2 信贷传导渠道有效性分析
11.5.3 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有效性分析
11.5.4 汇率传导渠道有效性分析
11.6 实证分析
11.6.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11.6.2 VAR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1.6.3 小结
11.7 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11.7.1 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11.7.2 对中国的启示
第12讲 中国金融周期的测算与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2.1 引言
12.2 文献综述
12.2.1 金融周期的理论渊源与概念
12.2.2 金融周期的实证研究评述
12.3 金融周期的测算
12.3.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12.3.2 金融周期测算的实证分析
12.4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
12.4.1 全国的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比较
12.4.2 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实证分析
12.5 结论与建议
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附录 各省区市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CF带通滤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