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大清300年
ISBN:9787510481208
作者:作者:宋安之|责编:张晓翠
定价:¥68.0
出版社:新世界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1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祖制的革新与再造
  最“幸运”的开国皇帝
  八家分权
  继承之路
  最后的馈赠
  真正的开国皇帝
  脆弱的皇权
  本可称高祖的清太宗
  最大的赢家
  明朝的崩溃
  特殊的过渡人物
  真正的皇权
  蛇吞象
  开创与谋逆
第二章 失败的改革
  皇权复张
  母子斗法
  顺治遗诏
  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
第三章 皇权的巅峰
  卸磨杀驴
  平定三藩之乱
  励精图治
  超越元、明
  康熙帝的烦恼
  八家分权最后的辉煌
  满洲视角下的圣祖庙号
  遗诏与篡位
  为盛世奠基
  独裁的最后一步
  被“刺杀”的皇帝
  在位短暂亦是一种幸运
  盛世与武功
  边疆政策
  《四库全书》与考据学的兴起
  “冷血的政治机器”
  过继皇子的“小心机”
  乾隆帝的无奈
第四章 覆辙重蹈
  嘉庆帝的高光时刻
  生不逢时的守成之君
  庸碌的“中兴之主”
  修陵乱象
  咸丰帝vs崇祯帝
  王朝运转的底层逻辑
  回光返照,走向终结

精彩页/试读片段

    大清300年
    最“幸运”的开国皇帝
    游牧民族与狩猎农耕民族的区别
    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秦朝至明朝,历代中原王朝面临的来自北方边境的威胁呈现出一个动态的移动过程。从秦汉之匈奴、隋唐之突厥与高句丽、两宋之辽金、金宋之蒙古,再到明朝之蒙古与后金(大清),边境的威胁逐渐从西北方向移至东北。在这个过程中,先是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南下完成大一统,再是东北的后金(大清)入关完成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蒙古族之所以可以建立大一统政权,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出现了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二是后继有人,他的后代中又出现一位同样雄才大略并且招揽了各族精英的忽必烈,最终在成吉思汗的基础上完成了大一统。元朝的统治方式太过粗犷,固守游牧文明传统而对农耕文明毫不关心,没有糅合治下庞大疆域中各地区的制度优势,内部又纷乱不断。因此,元朝迈过二世而亡的大关以后,倒在了百年大关之前。
    第一章 祖制的革新与再造
    清朝与元朝则大为不同,以女真族为前身的满族是狩猎农耕民族,这点与身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大相径庭。满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加之并未受到如蒙古族西征时的西方文化影响,主要面向的是关内传承悠久的汉文化,并糅合其先进性,吸收了历代王朝各种制度的优势。因此,在明末乱世之中,满族在偶然与必然中崛起,并且最终建立了下一个大一统王朝。
    明朝对东北的经营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达到巅峰。朱棣曾想效仿元世祖忽必烈建立起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因此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将明朝的疆域推至巅峰。当时,明朝对东北采取了直接统治的方式,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遗憾的是,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梦想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一个“异类”。在他之前,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就是消极的锁国主义,认为“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在他之后,虽然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和孙子明宣宗是少见的明君,开创了仁宣之治,但他们却与明成祖朱棣的想法截然不同,反而继承了朱元璋的消极保守主义。仁宣治世时期,明朝就开始收缩疆域,后世皇帝也大多如此。等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进一步收缩疆域,将东北的防御重心收缩至开原、辽阳一带。
    当然,明朝并没有彻底放弃对东北的经营,而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相互制衡和对立,再辅以军事震慑的方式,对东北进行低成本的间接统治。例如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这三卫便是如此。三卫首领世代承袭明朝官职,彼此时常发生争斗,明朝对此持乐见其成的态度,并且辽东总兵不时介入其中予以干涉,以避免任何一方一家独大。
    努尔哈赤的崛起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开始崛起。
    努尔哈赤的父亲虽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但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后来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明朝的一次军事行动中被误杀。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明朝当时对努尔哈赤的补偿是“遂还其尸,仍与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
    努尔哈赤虽心有怨言,但自知无法与明朝抗衡,所以只能接受这样的补偿条件。后来努尔哈赤在与夜黑、哈达、辉发三国使者交涉时,进一步披露了明朝对他的补偿:“昔我父被大明误杀,与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送还尸首,坐受左都督敕书,续封龙虎将军大敕一道,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汝父亦被大明所杀,其尸骸汝得收取否?”可以看出努尔哈赤说这段话时,颇有些自得自许之意,他似乎对明朝误杀他祖父、父亲的仇恨已经释怀,并且认为明朝的补偿是足够的。然而时过境迁,当需要对明朝用兵时,这个曾经被选择性遗忘的仇恨又被唤醒。
    由此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后来的崛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利用明朝对他的补偿来谋取利益,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
    努尔哈赤的起家依附于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当时,李成梁与宫中太监勾结,垄断了关外的人参和毛皮的市场。为了方便自己更好地控制关外市场,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成为本地势力的代言人,努尔哈赤也因此逐渐垄断了贩卖人参和毛皮到关内的特许权。
    在李成梁的默许下,努尔哈赤开始吞并其他部落,势力日益壮大,成为关外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在此期间,努尔哈赤还对女真氏族社会中的狩猎组织牛录加以改造,仿照并糅合了明朝的卫所制度,编制了八旗(又称八固山)制度。努尔哈赤把麾下所属分为八组,称为旗,以八种颜色区分,每旗下分为五个“甲喇”,相当于卫所之下的五个千户所,每个甲喇又分为五个牛录,相当于千户所之下的百户所,每个牛录有三百人。
    P2-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