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反拖延心理学
ISBN:9787554626269
作者:作者:争渡|责编:李倩
定价:¥49.8
出版社:古吴轩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67页
商品详情
目录

01  不懂就问:拖延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有拖延症吗
  拖延怪圈,你中招了吗
  五花八门的拖延,你的是哪一种
  拖延了,我还是我吗
  拖延者到底在想什么
  为何会在努力和放弃中选择挣扎
02  一拖再拖,都是借口惹的祸
  借口让拖延变得堂而皇之
  压力真的“山大”吗
  “明天就做”约等于“永远不做”
  不去实现的“完美”就是拖延
  “最后时刻”最要命
  好状态很重要,可惜一直没有
03  拒绝内耗,拖延也许不全怪你
  拖延之病,自古有之
  家庭关系也许会影响你
  强迫症也可能导致拖延
  总是拖延,注意力不集中,你可能是病了
  焦虑和拖延常常并肩而行
  环境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有些事情,拖就拖吧
04  立即行动:克服拖延从“心”开始
  你是否已经下定了决心
  要改变,先接纳
  再次体会拖延的苦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天戒不掉拖延
  粉碎你的抗拒心理
  主动发射积极信号
05  积微致著,让一切行动细微化
  先来定个小目标
  “一分钟规则”
  勿以“懒”小而为之
  进度需要密切跟踪
  目标越清晰,行动越有力
  别忘调整你的小心思
06  关注习惯,吃饭睡觉都是自律的一部分
  盘点你的坏习惯
  吃得饱,吃得好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按时睡觉是一个人顶级的自律
  小表格里的大玄机
07  整理时间:开启倍速人生
  牢记“时间即成就”的规则
  非常实用的“二八定律”和“四象限法则”
  屏蔽烦人的干扰项
  盘活你的零碎时间
  你也有“神奇三小时”
08  适度放松,磨刀不误砍柴工
  是运动,更是精神的修炼
  背包,相机,目的地,下一站,继续努力
  美食也是最好的安慰
  有一种解压方式叫倾诉

精彩页/试读片段

    你有拖延症吗
    一年即将结束时,回首年初立下的目标,你完成了几个呢?
    读完20本书。
    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减肥10斤。
    学会某项小技能。
    去做次全身体检。
    ……
    好像一个也没有完成。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耽误你完成计划,不过是大脑里一直闪动着的几句话在作祟——“过段时间”“明天吧”“不着急”“还有时间”……于是,一天天过去,终究什么也没有做。为此,你感觉惭愧、自责,立志接下来要重回正轨,但直到一年结束,你才猛然发现,那些有趣又有益的年初目标竟然无一例外地成了拖延的“炮灰”,而自己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拖延症患者。
    当然,尽管我们总是说“拖延症”,但严格来说,拖延问题并非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即便你感觉自己在拖延这件事上已经无药可救,仍然无法在医院挂到拖延症科的号。而且,从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国内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都无法查询到拖延症这一疾病名词。因此,目前拖延症仍旧归属于心理问题,而非疾病。
    拖延症也叫“延宕症”,早在20世纪80年代,拖延症就被不少国家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包括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等在内的各界人士纷纷介入。学术界将拖延定义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现代心理学也对拖延症做出了定义:拖延症是指在可预见后果有害的前提下,依旧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并放任计划推迟的行为。
    奥古斯丁曾在他的《忏悔录》中说,虽然他“痛恨”自己当时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切切地”想要做出改变,但所有切实的做法都被推迟到了“明天”。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也对自己的拖延痛恨有加,他说:“长期以来,许多要做的事都被我视而不见,每时每刻的无所事事都令我难以重新拾起它们。”
    可见,拖延实际上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行为方式。21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就曾给出研究数据: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50%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养成了拖延的习惯;除此,有不低于25%的成年人也在工作和生活中饱受慢性拖延的困扰。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人们痛恨拖延,但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将要做的事情搁置一旁,且被拖延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的:需要整理的衣柜,散乱的书桌,应该拨打的电话,需要发出去的邮件,被关闭的闹铃,明天就要上交的作业,早就应该准备的礼物……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把自己和拖延症对号入座了呢?其实,偶尔做事延误,或者单纯做事拖拉,只能说有拖延习惯;而如果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时,则应该得到密切关注。
    拖延怪圈,你中招了吗
    英国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我们一直都在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一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如果我们从这句话中提取出几个关键词(“一直”“推迟”“知道”“无法逃避”“蠢行”“盘踞”)就会发现,这句话仿佛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回想一下,当一件事情摆在面前,我们是不是明知道非做不可却还是没有立刻去做?“推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
    小肖是某大学的毕业生,在新的岗位才刚刚工作两个月就被辞退了,原因是他几乎从没有提前完成过工作,要么卡着最后期限胡乱交差,要么就拖上一两天。
    P2-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