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雷锋的追忆(精)
ISBN:9787569819977
作者:责编:徐振利//金华//陈晓东|口述:易秀珍|整理:李继怀//张金玲
定价:¥158.0
出版社:辽宁大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41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少年雷锋
  苦难童年
  欢庆解放
  品学兼优
  雅趣少年
  不断成长
  志做先锋
第二章 鞍钢历练
  奔赴鞍钢
  服从分配
  以苦为乐
  焦化历程
  可敬可亲
第三章 火热军营
  报名参军
  军营苦练
  立功受奖
  光荣入党
  百炼成钢
  情系焦化
第四章 青春绽放
  心中你我
  情系纸笺
  力量源泉
  助人为乐
  晴天霹雳
第五章 惟悼遗迹
  重走雷锋来时路
  两馆一园里重拾
  辽阳纪念馆寻迹
  永不停歇地追寻
第六章 追忆永远
  精神永恒垂范百世
  雷锋精神伴我成长
  清明祭扫无限哀思
  传承弘扬处处可为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雷锋的童年是不幸的,受尽了地主的压榨和欺辱,经历了五位亲人在饥寒交迫中逝去的悲痛;雷锋的少年是幸运的,翻身解放、分田分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培养下,从一个稚趣天真的孩童到品学兼优的学生,从秋征助理到乡政府通讯员,从县委机关工作模范到优秀拖拉机手,从雷正兴到雷锋,一步步地成长。
    苦难童年
    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冲的冲梢,背靠山坡、面朝冲口有三间茅草房,原是地主招雇工住的长工房,因年久失修,房盖已破烂不堪,房墙也已东倒西歪,靠几根枯树干支撑着。雷锋一家因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祖孙三代只能租住在这里艰难度日。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这个简陋的茅草屋里。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全家人分外高兴,为他起名雷正兴,又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就给他取了一个乳名唤作庚伢子。
    成为孤儿
    1940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江南北,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在日寇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祖国大好河山一大片一大片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不久,日寇的铁蹄就踏遍了两湖地区,湘江两岸就成了豺狼当道的世界:汉奸、走狗、地主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整个中国,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辛劳勤俭,但“活下去”依然是个巨大的难题。这是悲哀的,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悲哀,是旧中国的悲哀。
    雷锋祖辈三代都给地主家做长工,只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遇到荒年歉收,一家人好久看不到一粒米下锅。雷锋的祖父雷新庭,是地主唐四滚子家的佃农,一辈子给地主当牛做马,在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盘剥下染病在床。雷锋3岁那年冬天年关时节,地主唐四滚子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急火攻心之下病情加重,就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雷锋的父亲叫雷明亮,母亲叫张元满。“明亮”和“元满”,这是两个寄托了太多希望和祝福的名字,家里的老人盼着他们能过上安稳称心的日子。可是在那暗无天日的年月里,生活却没有带给他们希望和祝福里的“明亮”与“圆满”。
    雷锋的父亲雷明亮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曾当过梭镖队队长,他立志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让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料想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致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雷明亮在农村生活不下去了,只得流落到长沙市仁和福油盐号当挑夫。1938年11月,日军攻占岳州(今岳阳),逼近长沙,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大火烧了数日,可怜千年古城毁于一旦。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雷明亮不甘心留在长沙当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就设法逃出长沙,途中他遭到国民党兵的毒打,伤病加身回到家乡。回家后他拖着病体下田干活,虽然起早贪黑、受苦受累,还是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家里的三间破草房,屋顶露着天,后墙几近倒塌。
    雷锋跟我说,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有多困难。那时真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母亲怕他淋湿,就拿一个破脸盆罩在他脑袋上。又怕冻着了他,再拿条破麻袋披在他的背上。冬天冻得没法,全家只好拿几捆稻草,塞住门窗破洞挡风挡雪。实在冷得不行,就全家人紧紧地挤在一起,再拿上几捆稻草盖上。
    后来雷锋的弟弟出生了,雷锋的母亲怕养不活幼小的弟弟,想把他送给有钱人家。雷锋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含着泪说:“我们全家要死也死在一起,决不能把孩子送给别人家。”被逼得没法,最后雷锋的父亲只好把家里的床卖了,在地上砌上几块土砖,取下门板,搭成床睡觉。
    1944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了长沙一带。雷明亮被日寇抓去做挑夫,遭迫害而死。从那时起,在幼小的雷锋心里,就深深埋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
    从此,雷锋的母亲怀抱着小儿子,拉着雷锋,艰难讨生活。虽然贫穷的乡亲们也会给他们一些照顾,但当时的穷人家,家家都有一本受苦经,妻子失去丈夫的,孩子们失去爸爸的,又岂止是他们一家。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雷锋的哥哥雷正德进了新盛机械厂去当童工。这个工厂是一个姓钟的资本家开办的,厂里的设备破烂不堪,时不时就会出事故。那时候雷正德才12岁,他拿的是童工的工资,资本家让他干的却是大人的活儿,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对一个只有12岁而且身体瘦弱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小正德经常累得眼冒金星直喘粗气。“屋漏偏逢连夜雨”,孤儿寡母本就已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工厂里做童工的雷正德又得了“童子痨”(即肺结核),整日干咳不止,还要坚持干活,经常累得昏昏沉沉神情恍惚。一天,由于疲劳过度雷正德实在挺不住了,险些昏倒在机器旁,这时事故发生了,机器轧伤了雷正德的手指和胳膊,鲜血染红了衣服滴落在机器上和地上,钻心的疼痛使雷正德几乎昏了过去。狠心的资本家看到这个瘦得不像样的孩子又被机器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觉得再也不能从他的身上榨出一滴油了,留下也是个累赘,就把他解雇了。可怜的雷正德拖着病残的身体,沿路乞讨了七天七夜才回到家。母亲看着病残的孩子心如刀割。治疗和安葬雷锋的父亲,家里本就已负债累累,又哪有钱给孩子治病啊!为了挣口饭吃,雷正德不得已又到一家印染厂当学徒。恶劣的劳动条件,让他的伤病一天天加重。就在爸爸死后的第二年,这个过早地饱尝了生活折磨的孩子,也在贫病交加中含恨死去。
    雷母含着眼泪,掩埋了大儿子的尸体,却不料家中只有3岁的小儿子雷三民又害了伤寒病。小儿子原本就先天不足,生下来后更是连顿饱饭都没吃过,最后,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孩子病饿之下在她的怀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相继走了4位亲人,原本挤着一家6口的茅草屋里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只剩下了相依为命的母子俩。那时候对于雷锋来说,即使出去讨饭也要坚持活下去,因为至少这个时候身边还有母亲,他是在母亲呵护下生活的,无论多么艰苦,都还有着一点温度一丝希望。但老屋里的苦难并没有结束,没有人可以提前预知这一切,雷锋更是想象不到命运之后还会把他推到怎样的绝境。他只能紧紧拉住妈妈的手,为悲痛欲绝的妈妈默默擦去苦涩的眼泪。
    P3-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