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许美德)
第一章 爪哇的华侨少年
第二章 耶鲁大学的高才生
第三章 在殖民地创办耶鲁学校
第四章 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
第五章 复旦的教授、教务长
第六章 从濒临倒闭到屹立东南
第七章 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去职
第八章 “孤岛”办学大义凛然
第九章 至死犹念复旦精神
第十章 乐育天下才,光华旦复旦
附录
中国学生之特长及其弱点(李登辉)
对于国民大会之计划及意见(李登辉)
追慕腾飞夫子(章益)
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记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博士(赵世洵)
李登辉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第一章 爪哇的华侨少年
20世纪中国废科举兴学堂,是五千年社会文化教育体制最大的变革。从中产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名校,饮誉海内外。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这些大学各自形成了鲜明的校风特色。1949年以前的复旦大学是以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工程等应用型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先后设立了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二十多个系。其学风、校风独树一帜,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国家栋梁,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在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中,法、商、农三个学院被剥离复旦,同时加强了文理两科的实力,使复旦从一所多科性的综合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而对1949年以前的老复旦建设出力最巨、影响至深的是李登辉校长。李登辉将自己生命中的大半时光都献给了复旦,他本人的道德学问与自身成长奋斗的道路也同复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人虽仙逝已近八十年,而追溯其一生留给复旦的精神财富,似乎时隔愈远,愈见其贵,对今日中国大学之路向,仍有重要启示价值。如今,我们想要深入这段历史,就要从一个南洋爪哇少年的故事讲起。
1872年4月18日,即农历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一个男婴出生在荷属东印度(Dutch East Indies,今印度尼西亚)首都巴达维亚(Batavia,今雅加达)郊外的红巴村(Parmera)。孩子的父亲李开元激动不已,因为这是家中的第一个儿子。此时,李开元刚刚和妻子沈蜜娘完婚两年。这个孩子的降生,可谓是李家的一件大喜事。夫妇俩给孩子起名叫李腾飞,对他疼爱有加。这个名叫李腾飞的婴儿,也就是本书的传主李登辉。就这样,他的故事在南洋群岛湿热的海风之中,悄悄拉开了序幕。
在继续讲述李登辉的故事之前,要先对李氏家族、当地华侨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历史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李登辉的祖先,世居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同安。那里的百姓素有到南洋群岛一带闯荡谋生的习俗和传统,所谓“家无粮,去南洋”!家族或亲戚朋友中,只要有一人在南洋站住了脚跟,就把子弟或亲朋呼唤而去,在那边形成一个小群体,风餐露宿,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到了清朝初年,因郑成功在台湾反抗清廷,清政府在沿海一带实行海禁,这种到南洋闯荡谋生的传统,一度中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的政权早已巩固,康熙乃下令解除海禁,下南洋的人又逐渐多起来,而清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分配压力更是助长了这种下南洋的风潮。李登辉的祖先也是康熙年间迁徙队伍中的一员。他们来到物产丰饶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巴达维亚(Batavia,今雅加达)的郊外红巴村(Parmera)落籍。到李登辉出生时,已历七代了。
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物产丰饶,气候温暖适宜,爪哇岛是其中较大的一个,其地多山与丘陵。北部沿海是肥沃的平原,南部是森林覆盖的高原与山地,适合开垦种植园,因此很早就吸引了欧洲殖民者的注意。从16世纪末开始,为掠夺印尼的香料,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荷兰人先后战胜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602年设立殖民统治机构“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印尼实行间接统治。公司派舰队到万丹、班达、亚齐、加里曼丹、马鲁古群岛等地,建立商馆或要塞,在统辖区内大肆掠夺农产品,赚取高额利润。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尼长达200年,所以印尼又有另一个称呼“荷属东印度”。1808年,荷兰政府正式派遣丹吉尔斯(Daendels)为印尼总督,在巴达维亚设立统辖印尼全境的总督府,进一步实行极其残酷和野蛮的殖民统治。
迁徙到印尼的华人,也与当地土人一起生活在荷兰殖民政府的治下。他们与殖民政府的关系比较微妙,虽然服从荷兰殖民政府的管理,却对其没有认同感和忠诚度。荷兰殖民政府对当地华侨的态度也比起主从认同更接近于利益合作。对于追求经济和商业利益的殖民政府而言,利益是联系他们和当地华侨的纽带。他们授权华侨在当地从事贸易,并从中抽成获利。然而,这种利益关系并不牢固。1740年,惨绝人寰的巴达维亚大屠杀标志着殖民政府和华侨关系的一度破裂,约有10 000名华侨不幸丧生。这场大屠杀起源于失业引起的混乱,根本原因是殖民统治者对大量华人暴乱的恐惧。但实际上,华人并未制造大规模暴力事件,殖民者恐惧的暴乱从未发生。这场悲剧主要是由当地殖民政府的无能和残忍导致的。
很不幸,巨大的伤亡并非是这场悲剧中最令人扼腕的部分。在屠杀发生后,远在欧洲的荷兰政府得到消息,唯恐清政府怪罪,出兵攻打殖民地,便主动写信向清廷请罪。然而,清廷给出的回复非常冷漠。皇帝声称,移居印尼的华人已非大清子民,因此他们在海外的死活与清政府无关。自此,印尼华人的处境更加凄凉。他们成为大清的弃民,又与荷兰政权缺乏信任关系,变得无依无靠。他们唯有加强华人社群之间的联系,互相支持,努力在这片异国土地上谋求生存。就这样,在印尼生活数百年后,像李氏家族这样的华侨,与中国的联系已经十分淡薄。很少有人会书写汉字,他们日常所说的口语也是以福建方言和马来土语混合形成的语言。不过,这些华侨有着很强的血脉观念,大多坚持不与印尼土人通婚,嫁娶也只在华人之间进行。而且,为了维持和强调自己的华人身份,他们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习俗,如婚丧、祭祀等,也作为联系华人社群的纽带。直到清政府灭亡以后,还有许多东南亚华侨坚持延续着祖先的规矩,甚至远比大陆的同胞更加执着。信仰上印尼华人仍保留着中国人多重信仰的特点,单一宗教信仰的人不多。正如巴城中华会馆发起人李金福在《华人的宗教》(1903年)一文中说,华人多信仰三教,即佛教、道教和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