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大河奔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事)
ISBN:9787516238370
作者:编者:陈晋|责编:张佳彬//姜华//张婷
定价:¥98.0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59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烈火淬炼
  北大红楼 李舫
  红色熔炉:井冈山 江子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张品成
  永远的长征 王宏甲
  遵道行义大转折 丁晓平
  延安精神:岁月流金,信仰永驻 刘笑伟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谱写壮丽爱国篇章 岳思平
  《红岩》背后的故事 侯健美
  永远的赶考 李春雷
  照金纪行 和谷
  山河血 李舫
  南泥湾精神永恒 张金凤
  太行雄浑天下脊 蒋殊
  转折在1947:刘邓大军浴血大别山 肖雅文 葛红国 裴志海
  三个女人的沂蒙山 解永敏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葛水平
  延安,一名普通战士的隆重葬礼 仇秀莉
壮丽史诗
  抗美援朝铸就的国魂 黄迎旭
  记忆,像米轨一样长 徐剑
  雷锋和他薪尽火传的“雷锋精神” 唐铮
  走进焦裕禄的精神世界 李唯
  永远的铁人 胡岚
  山腰上的中国 杨震林
  有一种精神,叫北大荒精神 朱晓军
  塞罕坝 李春雷
  “两路”精神永放光芒 降边嘉措
  红旗在喜马拉雅永远高扬 沈卫平
  一路向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邢小俊
  钢枪与玫瑰 高建国
革故鼎新
  40多年前开启国门的那一刻 梁衡
  另一个深圳 陈启文
  营救簰洲湾——中国抗洪精神的一次展现 刘益善
  为了守护生命——回望2003年抗击非典 杨黎光
  一个奇迹的诞生 张子影
  拥抱星辰大海 王建蒙
  金雀花开 辛茜
  谁持哈达青藏舞 徐剑
  燃情女排 董少东
万象更新
  千年梦圆 李朝全
  人民战“疫” 纪红建
  为“三牛”画像 王国平
  祖国至上 许晨
  基业长青 陈楫宝
  月满华夏 陈新
  北斗的胸怀 龚盛辉
  中国与世界的拥抱 肖云儒
  五星邀五环 孙晶岩
  中国医疗队精神 王昆
  深潜“第四极” 许晨

精彩页/试读片段

    北大红楼
    李舫
    北京,东城。
    横平竖直的北京旧城,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五四大街。这条大街的中心,有一个朴素的门牌,上面刻着“五四大街29号”。门牌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古朴的铁门内,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建筑。春来暑往,斗转星移,这座“工”字形的建筑已逾一个世纪。
    1918年初,李大钊在这里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
    1918年,毛泽东在这里的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馆助理员。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正是从这里出发,一路行进到天安门,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火焰。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大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
    因与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因着深沉宁静的红色外貌,这座建筑从建成至今,一直被人们称作——北大红楼。
    1917年,农历丁巳年。
    这一年,刚刚回到中国履新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刚满50岁。五十而知天命,蔡元培却不知道他要面对的,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等待他的是一个烂摊子。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将北京大学腐蚀得乌烟瘴气,教员因循守旧,学生无心向学,人心日渐堕落,校园毫无生气。立志改革的蔡元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改革主张,他要从一所大学开始,用教育和启蒙的温和方式,掀起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年大学堂恢复办学,采用分馆制,设有仕学馆和师范馆,后又陆续增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改名之初,校内封建官僚习气依然如故,学生多是仕宦子弟,他们来此读书,无非是为日后的官运仕途谋取身价和资格。
    此时的北京大学,春冰未泮,春寒料峭。
    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他试图用教育完成救国宏愿,“吾人苟切实从教育人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值此之际,他莅任的第一要务便是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改造旧北大,致力于把北大办成以文理科为重点的综合大学。蔡元培从改革文科人手,扩充文理两科,文理两科的负责人便是文科学长、理科学长。这一年,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致函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此时,蔡元培致力的理想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他必须改革北大旧有的教育体系,尤其是文科教育。在他看来,文科学长不但必须是“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还必须具有革新的思想、勇于“整顿”的革命的精神。当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作为“一员闯将”,陈独秀“是影响最大,也是最能打开局面的人”。
    北大文科原先只有四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学、英语。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没多久,就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增设了德语、俄语、法语三门,并在哲学、英文、中文中分别设立了研究所。在文科的课程设置上,陈独秀也不拘一格,力排众议开设了“元曲”科目,将“鄙俗”之学搬入高雅之堂,这是我国大学讲坛第一次开设“元曲”科目。除此之外,陈独秀还积极邀请各类人才到北大执教,如胡适、李大钊、刘半农等,一时间,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都聚集于北大文科。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这个时期,胡适、陈独秀前后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一同扛起了中国文学语言改革的大旗。此后,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周作人等人相继唱和,汇结成一股势不可移的新文化运动的潮流。
    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每周评论》,编辑部就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每周评论》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统治,揭露日本在中国东北和山东攫取权益的侵略行径,号召人民奋起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块宣传阵地。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