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国家——努比亚
地理与环境
地名与方位
自然资源
努比亚社会
文化和理念的交融
进入努比亚的旅行者
从游牧民到引领者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A群落
C群落
前科玛时期
科玛时期
努比亚与埃及
古王国时期的努比亚
分布于第二瀑布的诸要塞
科玛与埃及
新王国时期的努比亚
新王国的寺庙城
埃及的努比亚人
努比亚的黄金时代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
回归努比亚:纳帕塔时期
仿效埃及
开启新纪元
麦罗埃及其邻邦
语言与艺术
帝国的终结
努比亚的万神殿
王权神授
麦罗埃的宗教
麦罗埃的加冕典礼
丧葬习俗
麦罗埃的“坎迪斯”
权力宝座上的古埃及女性
阿蒙神之妻
努比亚早期的权力女性
加冕典礼上的纳帕塔权力女性
麦罗埃的“坎迪斯”
艺术形象
进入铁器时代
努比亚的金属加工业
麦罗埃的冶铁业和铁器加工
铁器生产在西非的传播
铁器技术的遗产
从努比亚到苏丹
后麦罗埃时期的努比亚
基督化的努比亚
伊斯兰化的努比亚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来源
索引
每当谈及古代世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便映入我们的脑海。早在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化之前,非洲东北部(见图1)就存在着许多高度发达的文明,然而,多数人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古埃及是孤立存在的。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努比亚的了解往往来自古埃及以及欧美国家的旅行者和考古学家。这种局限性让努比亚成了“消失的文明”系列丛书的一个理想选项,原因在于,作为开拓非洲东北部地区并将它打造成一个古代世界强权的国家,努比亚在很多方面的确已经“消失”并被遗忘了。
世界强国应该是一个对国外及其人民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从不同角度看,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并且从古至今都适用。古人对自身世界范围的认识比今天要小得多,尽管如此,在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时期,努比亚控制的区域至少从南部的第四瀑布直至北部的三角洲。他们对帝国范围内的人员流动实施有效监控,把自己打造成双王国(Double Kingdom)的合法统治者,并与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部及红海沿岸地区开展贸易活动。
它的疆域仍然存在,而且世界上仍有许多这些古代先民的后裔,我们能说努比亚已经“消失”了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数十年来古埃及一直被人们视为古代文明的高峰,许多早期探险者和考古学家认为努比亚并不像其北方伙伴那样重要。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努比亚被古埃及殖民(公元前1550~前1070年)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很明显,努比亚人可以进行口头交流,但他们并没发展出一种书写系统,所以不能用文字告诉我们有关他们的历史。由于在古埃及殖民之前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我们只能依赖考古证据,而这些证据主要来自宗教和丧葬遗物,因此所获取的信息更偏重身份显贵的统治阶层,而有关平民百姓的信息则要少得多。即便有了文字以后,相关文献也仅限于社会上那些受过教育的人,于是我们便很难听到努比亚普通百姓的声音了。
尽管这些遗物上面没有文字,但不需要借助现代化工具,即使是没有工程学学位的人也能看出这些证物上凝结的较为高级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庙宇、宫殿和墓葬结构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对国外形制的借鉴,同时也能一睹努比亚当地人的原创性构思。相较于以前,我们现在愈发认识到一个古代社会的威力。尽管没有文字系统,这个社会却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与其说努比亚文明“消失”了,倒不如说它在日后融人了另一个强大的非洲文明:古埃及。
我们自然会注意到,无论古埃及人还是早期到访这-地区的旅行者,他们对努比亚人都抱有偏见,而且也漠视努比亚的文化,甚至在面对与二者有关联的证物时,早期考古学家们也会将它视为埃及对努比亚产生了影响的证据而非相反。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努比亚脱离埃及的阴影,使之作为一个古代世界强国摆在世人面前。其实这个古代强国并没有而且从来也不曾“消失”过。
地理与环境
“努比亚”和“努比亚人”的称谓可能出自古埃及的黄金(nebu)一词。努比亚地区盛产黄金,而且分布很广,而黄金则是古埃及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然而,古埃及人并不用“努比亚”一词指称自己的南方邻居,而称之为“Ta-sety”,意思是“弓之国”,原因是努比亚人擅长射箭,而且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埃及军队中效力。此外,在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称他们“库施”(Kush),蔑称时则用“卑鄙的库施”。在纳帕塔(Napata)时期(约公元前800~前300年)和麦罗埃(Meroe)时期(约公元前300~350年),努比亚人凭一己之力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强国,古埃及人称这两段时期为“库施时期”(Kushite)。古典作家把这个国家称为“Ethiopia/Aithiopia”(埃塞俄比亚),这在希腊语中是“烧灼的脸”的意思,用来形容居住在非洲东北部那些深色皮肤的居民。然而,这个词很笼统,没人再使用了,而且古埃及人和努比亚人从未用过这个称谓。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