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实施方案
四、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一节 基于CiteSpace的经济领域国内外碳排放研究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分析
四、结语
第二节 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一、IPAT及其扩展模型
二、因素分解法
三、其他模型方法
第三节 碳排放的减排配额
一、指标分配法
二、数据包络及其衍生模型
三、减排成本法
四、其他模型方法
五、小结
第四节 土地利用碳排放
一、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化
二、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模拟研究
第五节 生态补偿和碳补偿
一、生态补偿理论
二、生态补偿政策
三、生态补偿实践
四、碳补偿
第三章 碳排放的时空动态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碳排放的测算
第二节 长三角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征
第三节 浙江省碳排放的时空演变
一、浙江省碳排放动态变化与结构分析
二、浙江省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三、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宁波市碳排放的特征
一、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动态演化特征
二、各地类的碳排放演化规律
三、县市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时空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碳排放的经济关联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引力模型
二、地理探测器
三、Tapio脱钩模型
四、STIRPAT模型
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六、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法
第二节 长三角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影响机制
一、基于引力模型的碳排放联系强度
二、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碳排放影响机制
第三节 浙江省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及影响因素
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演变分析
二、STIRPAT模型结果分析
第四节 宁波市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关联
一、EKC曲线分析
二、脱钩分析
三、基于LMDI结构分解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结论及建议
第五章 碳排放的配额
第一节 碳排放情景预测分析
一、多情景设置
二、碳排放总量多情景预测分析
第二节 碳排放配额分配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效率原则
三、其他原则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多指标分配法
二、零和收益DEA模型
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
四、剩余碳排放空间
五、熵值法
第四节 基于公平原则与可行性原则的碳配额分析
第五节 基于效率原则的碳配额分析
一、浙江省各市碳排放效率分析
二、零和收益DEA模型碳配额分析
第六节 基于综合分配方案的碳配额分析
一、综合分配方案一的结果分析
二、综合分配方案二的结果分析
三、各分配方案的比较分析
第七节本章 小结
第六章 碳排放的补偿
第一节 碳补偿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碳补偿的基本框架
一、碳补偿主客体
二、碳补偿原则
三、碳补偿方式手段
第三节 区域内碳补偿核算
第四节 区域间碳补偿分析
一、补偿基准值的确定
二、碳补偿额度确定
三、区域间补偿核算
第五节 地类转移碳补偿分析
一、市域土地利用转移变化
二、土地利用碳补偿额度确定
三、区域土地利用碳补偿分析
第六节本章 小结
第七章 低碳土地利用优化布局
第一节 研究区选择
一、研究区概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模型(FLUS模型)
一、模型结构
二、模型数据及处理
三、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技术流程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
一、各土地利用类型及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
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第四节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模拟设置
一、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需求
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设置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参数设置
四、FLUS模型的相关参数准备
第五节 低碳情景下土地利用布局模拟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