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心理学:一门由内窥外的艺术
第一章 幸福究竟是什么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感知幸福的物质基础
四种类型的幸福观
第二章 你是自己幸福的第一责任人
给健康做个评估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自我肯定,获得恰到好处的安全感
没有绝对的好事或坏事,真诚乐观很重要
珍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学会控制情绪,警惕完美主义倾向
以问题为中心,让心更宽广
勇于表达自己,战胜自我恐惧
增强心理弹性指数,让压力落荒而逃
启动适度的自我防卫机制,跨越心理危机
恰切评估,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
适应改变,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所有抑郁症的产生,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朝前看,人生从现在开始
第三章 打破枷锁,幸福不再遥不可及
自卑:幸福的最大敌人
悲伤: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
焦虑:无处不在的时代病症
第四章 抵达幸福有方法
构建自己的幸福体系
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
让光透进来,你有能力获得幸福
附录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后记 念叨着一种坚定的幸福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无论是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片刻。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古往今来,关于幸福的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从“它不是什么”来推断。
首先,幸福不是金钱。
金钱肯定是万分重要的。当然,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金钱和幸福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随着温饱的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脱离了金钱增加的轨道。也就是说,金钱成倍地增加了,相应的幸福感,却并没有成倍增加。
国外的研究发现,百万富翁和街头的乞丐,感知幸福的比例差不多。
到我的心理诊所来咨询的访客中,有些人婚姻关系亮起了红灯,他们说:“我们无比怀念以前没钱的日子,那时候,我俩每天都说不完的话,两个人一起打拼,乐在其中。现在呢,房子有了,钱有了,可是话没了。两个人的心越离越远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是哪里出了问题啊?”
看来,不幸福有时和金钱有关,但有了钱,幸福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降临。
其次,幸福不是高科技。
谈及高科技与幸福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以为它们是相关的。有了更多的高科技,人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这个论点粗看之下很有道理。因为有了空调,人们不再受酷热严霜之苦,安逸舒适,自然多了幸福。2009年7月,北京酷热,有一天我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一位产妇说:“我刚生了宝宝,我们这一带停电了,宝宝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受了大罪了,这可怎么办呢?太痛苦了!”
看了这封忧心忡忡的读者来信,我就想起我孩子也是生在7月,那一年,北京也是酷暑。当然没有空调,不过,也安然度过来了,好像并没有产生婴儿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就不能生活的顾虑。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科技不但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反倒让人变得更敏感、更弱不禁风了。
有了火车,人们朝发夕至,免了鞍马劳顿之苦,快捷安全,自然幸福感提高。有了电子邮件,人们手指轻点鼠标,无数思念和信息顿时抵达,自然幸福感提高。较之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人类,如今的我们似乎幸福到了天上。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然。今天的人们并没有比以前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既然幸福不是金钱,不是高科技,那么,幸福是不是长寿呢?
在中国古代,“福禄寿”三足鼎立,可见这三样不是一种东西。福是福,福与祸相对,无祸便是福。寿呢,指的是活得长久。禄,指的是古时官吏的俸禄。
现代人认为:生命不在长度,不在数量,而更要重视质量,重视它的宽度和深度。
现在,我们还要探讨一下——“福”是不是多子多福?
这一点,估计现代人会马上给出否定的答案。孩子并不直接等同于幸福。如果是那样的话,比人具有更强繁殖力的动物就更幸福了。比如鱼和虾甩的子一次可以达到几十万,你能说它们比人类更幸福吗?其实,越是低等动物,它们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是险恶。为了保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种族不灭绝,它们就进化出了大量生殖的本能,这和幸福的确没有多大的关系。就算是在人类社会,多胎的家庭也不一定更幸福。
我们绕了半天圈子,现在还是回到主题上来,一探究竟。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歧途,陷入恐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若干年前,她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是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刚刚给孩子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