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爱情消失会失去什么
爱玛的故事:
世上有那么多种快乐,她都擦肩而过
希斯克利夫的故事:
有些爱不放手,只能一起死
蘩漪的故事:
变成绳索,捆住的绝对不是爱
艾丝美拉达的故事:
低到尘埃里,开出的花是什么花
特蕾莎的故事:
菟丝花的缠绕是双向的消耗
盖茨比的故事:
蜡炬成灰就能带来光和暖吗
陌生女人的故事:
单恋到登峰造极,也注定是虚空
允许爱情消失会留住什么
伊丽莎白的故事:
不将就,才是对自己的呵护
简·爱的故事:
可以没有爱,不能没尊严
斯嘉丽的故事:
转身那一刻,她终于破解了逐爱的办法
法国女孩的故事:
分离时,他给予的力量开始生长
娇蕊的故事:
她斩断的不是情丝,是爱情的迷障
曼桢的故事:
离而不伤,是从容的力量
凯蒂的故事:
放弃一段关系,是重生的起点
爱玛的故事:
世上有那么多种快乐,她都擦肩而过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她坚信爱情就是言情小说里的浪漫和激情,她执着地追求激情浪漫的体验,这份执念会给她的命运带来什么?
一个人为何会陷入恋爱脑?有恋爱才觉得活得有意思,没有恋爱就觉得寂寞难耐;一旦恋爱,生活中的其他人和事都不再重要,而一旦失恋,似乎自己的人生就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乐趣。
不难看出,恋爱脑会对人造成伤害,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只有恋爱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事。一旦这个逻辑成立,有个宿命就会在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同时产生,那就是,只有恋爱才能让他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而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给予类似的刺激,达到类似的快乐阈值。假如这份恋爱带来了痛苦,人们甚至会对这种在痛苦的夹缝里感受快乐的体验产生“上瘾”征候,因为痛苦体验提升了这段关系给予的刺激度,对快乐的单一理解和对痛苦的刺激性体验,就更加让人沉沦其中,如“毒瘾”般难以自拔。
爱玛是最好的例子。
爱玛拿到的那副人生牌并不差。她出生在一个农场主家庭,她的父亲不是贵族,但也不是赤贫的穷人,所以把十三岁的她送到修道院去读书识字;十五岁回到家里代替母亲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后来,有个名叫夏尔·包法利的乡间医生来给她父亲看病,两人互生好感,因为夏尔已婚才没有发展;再后来,夏尔的太太去世,爱玛的父亲向夏尔表达“女儿常在念叨您”,于是两人重又见了面。
夏尔这个人,是爱玛自己想要的,既不是包办,更不是被迫。所以两人独处时,爱玛的表现颇为魅惑:到壁橱里取出一瓶陈皮酒,取下两只小玻璃杯,把一只斟满,另一只稍稍倒了一点儿,碰过杯,把一杯凑到自己嘴边。但她杯里几乎是空的,就只得仰起脖子来喝;她头朝后,嘴唇往前,头颈伸得长长的,可还是喝不着,于是便笑着从两排细洁的牙齿中间伸出舌尖,轻轻去舔杯底。这段描写颇有意思,写出了爱玛刻意的顽皮和娇嗔,还带着十分明显的诱惑。她对夏尔是真正动了情的,所以跟夏尔独处一室时,两人默不作声,夏尔的心“怦怦在跳”,爱玛呢,“不时伸起手掌贴在脸颊上,让脸颊凉快一些,过后再去握住柴架的铁球饰让手心冷一冷”。
爱玛跟夏尔的婚姻是你情我愿、自愿缔结的,对那个时代的女性而言,这样的婚姻基础不算差。婚后的夏尔·包法利对爱玛也是百依百顺,勤勤恳恳地出诊养家。乡间行医条件很差,他冒着风雪跑来跑去,用简陋的农家饭食果腹,给病人放血治疗时会溅自己一脸。但他爱自己的妻子,心里想着她和温暖的家,四处奔波劳累也不觉得苦。爱玛的生活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小康。闲暇时画画弹琴看书,铺新地毯,买别致的用具,用自己的小情调布置屋子;订各种杂志,穿漂亮的睡衣,无所事事地畅想巴黎。
可是,这样的生活她越来越觉得过不下去,特别是对夏尔,这个婚前曾经在她眼里发着光、让她心动过的人,也越来越面目可憎,让她看见就厌倦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爱玛这样的困境,不知道婚前那个看上去很可爱,也曾让自己心跳加速的人,为什么在婚后变得让人厌烦、难以忍受?
一个共性的误区,在于恋爱期间的几种“镜子”。
一种是“聚焦镜”,也就是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某种契合自己需求,能够让自己认同的特质,于是这个特质会被聚焦,成为对方身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其他的不足则被忽略,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聚焦镜”因为是专注于对方身上切实存在的某种特质,因此它不是错觉。
另一种是“放大镜”。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