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
ISBN:9787208167759
作者:作者:张春兴|责编:黄玉婷//邱迪
定价:¥148.0
出版社:上海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2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59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重修版序
目次
第一章  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从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
  第二节  科学心理学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主题及科目之分化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二章  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过程
  第二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元
  第三节  大脑半球的构造与功能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第二节  心理物理学的感觉研究
  第三节  感觉历程
  第四节  知觉历程
  第五节  超感知觉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四章  意识与意识状态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睡眠与做梦
  第三节  改变意识状态的催眠与静坐
  第四节  改变意识状态的药物效应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五章  学习历程
  第一节  学习的性质
  第二节  经典条件作用
  第三节  操作条件作用
  第四节  认知学习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六章  记忆与遗忘
  第一节  记个乙是学习心理问题的核心
  第二节  记忆研究的讯息处理取向
  第三节  感觉记忆与短期记忆
  第四节  长期记忆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七章  思维与问题索解
  第一节  思维的性质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节  推理历程
  第三节  问题索解
  第四节  判断与决策
  第五节  创造思维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八章  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对身心发展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
  第三节  生命开始到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第四节  青年期到成年期的身心发展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九章  动机与情绪
  第一节  动机的性质
  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与心理性动机
  第三节  动机理论
  第四节  情绪的性质
  第五节  情绪理论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十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与智力测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智力测验的发展
  第三节  智力理论
  第四节  天性与教养对智力的影响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十一章  人格与人格测验
  第一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特质取向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  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
  第四节  认知一行为取向的人格理论
  第五节  人格测验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  社会互动
  第四节  团体行为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十三章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意义与类别
  第二节  情绪异常
  第三节  社会异常
  第四节  精神异常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领悟治疗
  第二节  行动治疗
  第三节  团体治疗
  第四节  生理医药治疗
  第五节  心理治疗的评价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索引
(一)汉英对照
(二)英汉对照

精彩页/试读片段

    冯特研究意识的心理学思想传到美国之后,迅即引起心理学界的批评,其中抨击最强烈的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行为主义(见第二节)。行为主义者认为,以意识为主题的心理学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均不合科学的要求。要想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必须采纯自然科学取向。自然科学的首要条件是客观,而客观的标准在于能够对研究对象的特征直接观察与测量。意识属于受试者的主观经验,自然不能用来作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够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代替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在意识。于是“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就成了20世纪前半期的心理学定义。行为主义所强调的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且一度成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成为心理学思想的主流。虽然以后心理学的定义有所改变,但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子却一直存在并继续发生影响(见本书第五章)。
    迨至60年代,只注重外显行为而忽视内在心理活动的行为主义,受到新兴认知心理学及其他心理学思想的批判。批判者认为,行为主义舍弃内在心理活动的主张,有失心理学本义;只重视外显行为而排除内在心理活动的研究取向,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定义又改变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此定义可解释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研究心理历程的科学”,也可解释为“心理学是由外显行为研究推理解释内在心理历程的科学”。此一内外兼顾的心理学定义立意虽好,但仍未获得心理学界的普遍共识。1979年后美国心理学界举办的心理学诞生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在检讨百年来心理学的成就及其科学性时,有些学者指出,心理学以往的发展,虽以自然科学为取向,但其成就既无法与自然科学相比,而且在科学性上自身却陷入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两难困境(Koch,1985;Robins,et al.,1998)。两难困境的关键是“客观”或“主观”的标准,究竟指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还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果指的是研究方法,那是合于“科学”的。如果指的是研究主题,那就是自相矛盾。原因是如此做法只顾到心理学的科学性,而忽略了心理学的独特性。
    在“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定义下所导致的“科学”与“非科学”
    理论心理学(theoretical - psychology)是旨在建立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和预测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其主要任务有二:其一,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心身关系、人性本质、意识与无意识等;其二,是整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心理学理论模型。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古代哲学对心灵的思辨,到近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理论心理学一直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古代,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就对人类的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思想为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理论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此后,众多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华生、皮亚杰等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理论心理学的繁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和机制。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理论心理学的内容,也对其他心理学分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精神分析理论在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行为主义理论则为行为治疗、教育心理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理论心理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现代理论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心理的研究,还开始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与生理、认知与情感等多方面的整合研究。
    同时,理论心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整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如何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
    未来,理论心理学将继续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与行为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