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二战战术手册(沙漠和江河突击战术)
ISBN:9787513948968
作者:作者:(英)帕迪·格里菲思//格尔顿·L.罗特曼|责编:彭现|译者:胡毅秉|绘画:(英)亚当·胡克//彼得·丹尼斯
定价:¥99.8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0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单位换算表
第一部分 二战沙漠战术
  严酷而辽阔的竞技场
  大事记
  英军
  意军
  德军
  硬件对比
  从短促行动、战斧行动到十字军行动
  往返于贾扎拉和阿拉曼
  突尼斯
  扩展阅读
第二部分 二战江河突击战术
  引言
  简易渡河法
  工兵舟艇
  工兵舟桥分队
  舟桥器材
  架设桥梁
  敌前渡河
  防守江河防线
  实施强渡
  部分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文摘之一
    北非战争不仅高度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一场战争,因为唯有这场战争的交战各方未使用骡马(至少战斗打到突尼斯之前是如此)。这是一场纯粹的机械化战争,它使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许多新潮理论和猜想得到期待已久的检验。乍一看,开阔的沙漠似乎是适合坦克作战的“好战场”,甚至是“战术家的梦想之地”,还有不少信口开河的言论把沙漠里的坦克比作在大海上畅行无阻的战舰。毕竟,坦克这种兵器本身就源于“陆地铁甲舰”〔Land Ironclad,出自1903年H.G.威尔斯(H.G.Wells)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的设想,而最早研制出坦克的也是英国海军部。这种类比很快又衍生出一整套分类法,涉及“主力坦克”“巡洋坦克”“驱逐坦克”“坦克港”“坦克陆战队”等诸多名词。
    可叹的是,虽有这许多乐观而浪漫的理论,但事实很快就证明在 1940 年以前,哪怕是对沙漠地形的真实情况只有最粗浅认识的人在欧洲军界也为数不多,能从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角度来认识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实际上,各种原因导致这类辽阔的不毛之地与战术家的梦想相去甚远。沙漠极度开阔的特点使得任何人想要在此寻找掩体都难于登天。因此,整师整旅有时不得不在彼此的火炮射程之内无遮无掩地列阵对战,而这种战争形式是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就不曾出现的。步兵往往只得将辎重放在若干英里外的后方,以免被敌军炮火击中。要进行精确导航也极为困难,车队连续迷路数小时的案例数不胜数。有时,车队误入敌方控制区而双方都浑然不觉。在夏季,海市蜃楼现象使光影出现多重失真,观察和测距也就无法通过光学仪器进行。砾石较多的区域只有使用风镐或炸药才能挖掘散兵坑,而热浪、蚊虫和沙尘暴更是常常使普通人关于“文明”战争的期望全都变成笑话。
    除极少数例外,初到北非战场的部队都是在经受非常痛苦的打击之后才醒悟的。最先在这里发动攻势的是意大利的格拉齐亚尼(Graziani)元帅麾下补给不足的二流部队。由于机动运输车辆不足,这支部队在1940年9月只能徒步进攻,直到12月英军发动反攻时都没获得多少战果。英军的反攻部队由第7装甲师、印度第4师和澳大利亚第6步兵师组成,而这三个师都有在战前研究过沙漠环境的、经验丰富的老兵。然而,这些大英帝国的精锐很快就被沙漠战经验远不如他们的部队取代。无独有偶,当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在 1941 年 3 月率领德国非洲军(Deutsches Afrika Korps)从欧盖莱(El Agheila)首次发起大胆进攻时,他发现自己的 155 辆坦克中有 83 辆很快就抛了锚,原因主要是缺少“沙漠化的”机油滤清器。到4月11日对托布鲁克(Tobruk)发起关键的突击时,德国第5装甲团只剩25辆还能行驶的坦克,结果毫无悬念地铩羽而归。
    文摘之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每个师的编制内都有一个下辖三四个工兵连的工兵营。该营会协助步兵部队突破障碍和雷区,攻占筑垒阵地。该营会协助或建议师属部队布置障碍、地雷和伪装,构筑野战筑垒阵地和设施,并花费大量时间去维护道路和桥梁,以保证补给路线的畅通。该营还会搭建临时便桥,并架设浮桥和固定桥梁。
    战争开始时,大部分国家军队的工兵营编制内都有专设的舟桥连。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些舟桥连所属的师不一定需要其执行勤务,而另一些师对舟桥连的需求却大得多。因此,更高效的办法是把舟桥部队都集中起来并根据需要进行调配。舟桥部队有几种类型。这几种舟桥部队装备不同的舟桥器材,而独立的舟桥连和舟桥营被分配到军级和集团军级部队。舟桥部队的隶属关系经常根据其所支援部队的需求变化而变更。
    对舟桥支援的需求是可以预测的。师级部队在接近河岸时可先将必要的舟桥部队和其他用于渡河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再将其分配到部队集结地,以便立即架桥。如果需要架设的桥梁的长度超出了舟桥部队的装备所能搭建的长度,这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舟桥部队,而是可以从工兵仓库中提取额外的装备。同样,如果某支舟桥部队将某地的架桥任务交给前来接替的部队,该部队也无须带走自己的装备,而是从仓库中另外提取装备,然后转移。
    架桥时,师属工兵营经常会根据需要得到一个或多个工兵营以及其他舟桥分队的加强。真正负责准备架桥场地、架设桥梁和维护桥梁的是标准工兵部队,因此这些部队必须接受使用多种器材的训练。专业的舟桥分队主要承担输送舟桥器材的任务,当然也会协助架桥和维护桥梁。随着师级部队向前推进,其他工兵分队将会接管桥梁的维护工作,或者将已架设的桥梁换成载重量更大的桥梁或半永久的木桥。之后,被回收的战术舟桥器材可以前送。即使是处于防御状态或在撤退的部队,也需要使用舟桥分队来维护补给线、调动部队、修补被破坏的桥梁和开辟新的撤退路线。
    许多强渡作战是在晨曦初现时发动的,尽管此时的光照条件可能会妨碍部队运动和冲锋舟下水。有时,河面上出现的雾霭能起到一定的隐蔽作用,但也可能造成混乱。理想的情况是在晨晖或在夕照穿过河面并直射守军的眼睛时实施强渡。炮兵将集中火力攻击敌军防御阵地、障碍和敌军炮兵。如果风从此岸吹向对岸,这时可使用发烟机或发烟罐来制造烟幕以掩护冲锋舟;如果风向相反,炮兵应朝对岸发射烟幕弹,这样烟幕就会被吹到河面上。烟幕可能为冲锋舟提供掩护并保住舟上人员性命(1940年春天,隆美尔将军在法国指挥第 7 装甲师作战时曾让炮兵去点燃一个河边的村庄,由此产生的浓烟掩护了乘坐充气艇渡河的部队),但也可能给进攻方造成阻碍,尤其是妨碍其找到合适的登陆场。位于此岸的直射支援武器也会为突击队提供掩护。
    登上对岸的突击队必须利用第一道适合防守的地形来建立可行的短期防线,而这种防线用军事术语讲就是“桥头堡”。此阶段要驱逐敌军的前进观察员,要建立防御火力阵地,还要在接近地道路上布设反坦克地雷并用反坦克炮掩护雷场。必须尽可能地保护好桥头堡的侧翼,至少要部署掩护部队。通过这些措施,进攻方能够争取到改善渡口和架设桥梁的时间。如此一来,后续部队和物资就能被运过河,并为纵深突破做准备。拥有装甲车辆的强大兵力通常需要积聚在桥头堡内部,以确保突破成功。将陆续过河的部队逐次投入进攻,这可能不会奏效。为了防止防守方增援其阻击部队,进攻方从桥头堡发起的突破行动应越快越好。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