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部分 气象与低空经济
第1章 低空经济
1.什么是低空经济
2.低空经济的特点
3.低空经济发展史
第2章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
1.低空经济前沿赛道
2.低空飞行器制造
3.低空运营服务
4.低空飞行保障
第3章 深圳发展低空经济的现状
1.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2.低空经济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3.低空经济产业初见规模
4.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
5.低空经济产业具备较高专利技术水平
第4章 气象对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性
1.气象的广度与深度
2.低空气象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3.低空气象要素分类
4.气象服务在低空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5.气象与低空经济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5章 国内外气象服务低空飞行的发展现状
1.欧美和中国气象服务低空飞行发展对比
2.气象赋能低空经济
第6章 深圳低空气象发展思路
1.低空飞行需要定制化的气象服务
2.打造低空气象“三张网”
第2部分 低空气象监测网
第7章 深圳气象探测网现状
1.设施硬件:初步建成陆海气高精度立体综合观测站
2.业务服务:初步架构智慧协同的气象服务体系
第8章 低空气象监测体系
1.低空飞行与气象要素监测
2.低空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对飞行器飞行的影响
3.低空飞行对气象要素的最低要求
4.低空气象监测数据来源
第9章 低空气象监测网建设思路
1.确定低空气象设备选型原则
2.明确低空气象设备技术参数特殊性
3.对已部署的常规气象业务设备进行可复用统计
4.围绕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开展设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第10章 低空气象数据采集
1.地面观测数据采集
2.卫星数据采集
3.天气雷达数据采集
4.高空气象探测数据采集
5.飞行器上载气象数据采集
6.闪电观测资料采集
7.数值预报产品采集
8.选频式电磁辐射监测仪数据采集
9.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数据采集
10.毫米波测风雷达数据采集
11.大气电场仪数据采集
12.雷暴仪数据采集
13.能见度仪数据采集
14.全天空成像仪数据采集
15.小型气象站数据采集
16.微雨雷达数据采集
17.风切变数据采集
第3部分 低空气象数字网
第11章 大涡模拟研究
1.大风模拟发展
2.计算流体力学技术
3.CFD求解器-介观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4.亚公里级大风中尺度数值模式
5.深圳市民中心附近案例分析
第12章 雷暴大风识别技术
1.雷暴大风对低空飞行的影响
2.雷暴大风
3.雷暴大风的识别
第13章 基于AI的雷暴大风临近预报
1.基于AGI的突发性大风智能预报
2.建立基于AGI的大风预报模型
3.突发性大风数据集的建立
4.基于AGI模型进行突发大风预测
5.基于模型的大风预报产品输出
6.突发性大风预报产品的集成展示
7.突发性大风预报产品的综合展示
第14章 风对无人机飞行影响研究
1.风对无人机的影响类别
2.风影响无人机的原理
3.模拟与分析
第15章 基于雷达的临近预报技术研究
1.临近预报的发展历史
2.临近预报传统算法介绍
3.光流法研究
4.粒子滤波法研究
第16章 基于AI的人工智能临近预报技术研究
1.AI智能预报技术在气象上的应用历史
2.训练数据集构建——以广东为例
3.基于GAN的智能临近预报
4.基于卷积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临近预报
5.AI气象大模型
第17章 冰雹的识别研究
1.冰雹对低空飞行的影响
2.冰雹研究概述
3.模糊逻辑法识别冰雹
4.朴素贝叶斯分类法冰雹自动识别算法
第18章 其他要素预报
1.云分析预报产品生成功能
2.能见度分析预报产品生成功能
3.低空积冰预报产品生成功能
4.低空结冰结霜产品生成功能
第19章 低空飞行气象数字孪生辅助系统
1.城市全地形及楼宇修正三维地理模型同化分析服务
2.城市气象流体力学模拟在线分析服务
3.城市大风三维数值模拟验证及优化迭代
4.立体空间气象数据算法模型搭建及验证优化服务
5.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建设模块
6.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智能解释应用模块
7.高影响天气识别模块
8.低空气象辅助决策分析
第4部分 低空气象赋能网
第20章 气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
1.气象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
2.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3.气象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分析
4.气象科技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5.气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6.气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
7.深圳气象数据利用与科技产业发展的探索
第21章 相关气象服务平台介绍
1.智慧气象服务中台
2.气象众创开放共享平台
第22章 低空气象相关业务模式探索
1.以服务低空物流企业为例的模式探索
2.低空气象数据交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