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口颌系统
第一节 牙周组织
一、牙龈
二、牙周膜
三、牙槽骨
四、牙骨质
第二节 颌骨
一、上颌骨
二、下颌骨
三、颞骨
四、口颌系统其他相关骨
第三节 咀嚼肌
一、下颌运动肌
二、表情肌及其他相关肌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
一、颞骨关节面
二、髁突
三、关节盘
四、关节囊
五、关节囊外韧带
第五节 口颌系统功能的神经控制
一、口颌系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二、口颌系统功能的神经控制
第三章 牙合的主体功能结构——牙列
第一节 概述
一、牙列的形态、长度及宽度
二、牙列中的几何形状
第二节 牙列的功能性结构
一、拱形结构
二、覆牙合、覆盖
三、双牙合曲线
四、牙间接触
五、一对二的原则
第四章 颌位与下颌运动
第一节 参照点、线、面
一、参照点
二、参照面与参照线
第二节 五个核心颌位
一、牙尖交错位
二、正中关系位与后退接触位
三、下颌姿势位
四、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第三节 下颌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开闭口运动
二、前伸运动
三、后退运动
四、侧方运动和趋中运动
第四节 咀嚼运动
一、咀嚼循环
二、咀嚼运动的类型
三、咀嚼效率
第五节 下颌运动的记录
一、标志点与观测面
二、记录方法
三、髁点的运动轨迹
四、切点的运动轨迹
第六节 下颌运动的导向
一、下颌运动的导向因素
二、下颌运动导向方向与范围
三、制约咬合面形态的因素
第七节 动态牙合
一、前牙导向牙合
二、组牙功能牙合
三、平衡牙合
第八节 目标牙合
一、轴向受力
二、同时性接触
三、稳定的牙位
四、尖牙导向牙合与组牙功能牙合
五、平衡侧无牙合接触点
六、前牙区的组牙导向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是牙合的功能中心
第一节 个性化数据的采集与传递
一、个性化数据的采集
二、个性化数据的传递
第二节 个性化数据的接收
一、牙合架
二、模型位置的确定
三、动态数据的确定
第三节 个性化数据的应用
一、牙合罗盘
二、系统性功能成形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咬合重建
第一节 概述
一、咬合重建的概念
二、咬合的分类
三、咬合重建的目的
四、咬合重建的适应证
第二节 咬合重建前的口腔检查、诊断和诊疗计划
一、口腔检查
二、诊断
三、生理状态下咬合重建诊疗计划的制订
第三节 生理状态下的咬合重建
一、咬合重建的流程
二、基牙预备
三、颌位关系的确定和转移
四、暂时性诊断修复体的制作
五、修复体的制作
六、试戴修复体和粘固
七、修复体的保养和维护
第四节 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病例
一、口腔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三、诊断
四、综合治疗计划
五、医患沟通
六、治疗过程
七、随访
八、讨论
第七章 咬合板治疗
第一节 概述
一、咬合板的作用机制
二、咬合板的作用
第二节 咬合板的类型
一、稳定型咬合板
二、松弛咬合板
三、再定位咬合板
四、牙合调位性咬合板
五、软弹性咬合板
附录:实训教程
实训一 模型安装
一、均值牙合架模型安装
二、面弓转移后可调式牙合架模型安装
实训二 系统性功能堆蜡技术
一、16堆蜡技术
二、左侧下颌后牙堆蜡技术
三、右侧上颌前牙堆蜡技术
实训三 安氏三种牙合型的蜡型制作——序列脱牙合功能堆蜡技术
一、安氏Ⅰ类蜡型制作
二、安氏Ⅱ类蜡型制作
三、安氏Ⅲ类蜡型制作
实训四 稳定型咬合板制作工艺
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