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ISBN:9787222236691
作者: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责编:李爽|译者:周国平
定价:¥39.8
出版社:云南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14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译者导言:哲学·人生·时代
  一、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二、成为你自己
  三、站在生命之画面前
  四、哲学家首先是真实的人
  五、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
  六、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一、成为你自己
  二、回归简单和诚实
  三、叔本华的范例
  四、负着人的形象上升
  五、自然为何要产生哲学家
  六、现代文化与自然的目标背道而驰
  七、我们对哲学家承担什么责任
  八、把哲学从学院里驱逐出去
重要语词译表

精彩页/试读片段

    ### 一、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发表于1874年10月。尼采原计划写一系列反思现代文化的论文,放在《不合时宜的考察》这个总题目之下,仅完成了四篇,本书是第三篇。标题中的“教育家”,是从根本的含义上说的,指的是传道解惑之人,即人生的教导者、人生导师。在尼采的青年时代,叔本华就起了这样的作用。
    尼采是在二十一岁时读到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那时他上大学二年级,在莱比锡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叔本华去世刚五年,看来名气还不大,这个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此之前竟不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存在。他从来慎于买书,这次却鬼使神差似的立即买下了。拿回去一读,如同中了蛊一样,连续许多天陷入神经质的亢奋,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尼采生性敏感忧郁,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如此契合他的心情,后来他说这本书当时给他的最强烈印象是:“在这本书里,每一行字都在呼喊放弃、否定、听天由命,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其中无与伦比地映现了世界、人生和我自己的心境。”
    当然,对于尼采来说,如果只是在悲观哲学上共鸣,结识叔本华就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在本书中,尼采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回顾了当时的感受:
    当我幻想自己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做老师时,我简直是异想天开,我想象他能够使我超越时代的不足,教我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回归简单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
    正是在这样的困苦、需要和渴求中,我结识了叔本华。
    我属于叔本华的那样一些读者之列,他们一旦读了他的第一页书,就确知自己会读完整本书,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一下子就信任了他,现在这信任仍像九年前一样坚定。我之理解他就像他是为我写的一样……
    在这里,尼采对叔本华给予他的影响持非常积极的评价,明确承认叔本华是他终于找到的哲学家导师。事实上,尼采走上真诚探究人生意义的哲学之路,叔本华的确是引路人。
    青年尼采最爱两个人:叔本华和瓦格纳。可是,这两个人后来成了他一辈子的冤家,被他当作批判时代弊病的靶子骂了一辈子。他骂叔本华,恰恰集中于当年使他受到巨大震撼的悲观哲学,斥之为颓废和虚无主义。当他后来再谈及当年所受的那种震撼时,用的便是一个受害者的口气了。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支《坟墓之歌》,其中写道:
    青春的梦想和美景,爱的闪光,神圣的瞬间,对幸福的眺望,都过早地消逝了;我的仇敌蛊惑了我最宠爱的歌人,使他奏一曲最可怕的哀歌,用这哀歌刺杀了我的欢乐;可是,我的最高希望尚未实现,甚至尚未说出,我对此如何能忍受,我如何治愈这样的创伤;是的,我心中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那就是我的意志。
    尼采所说的最宠爱的歌人显然指叔本华,他控诉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刺杀了他的青春的梦想和快乐,而他一辈子都在……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